海南省海口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08221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海口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海南省海口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海南省海口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海南省海口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海南省海口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南省海口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海口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度海口四中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文科)(历史)副标题题号一二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30.0分)1.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 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B. 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C. 所谓“天”就是天理D. 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2. 国史十六讲认为:西周时期,庶民(一般民众)只知效忠于“家”(诸侯),而不知效忠于“国”(天子)。这一现象A. 促使西周强盛B. 强化宗法体制C. 导致诸侯割据D. 促成秦朝统一3. 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

2、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A. 深受宗法影响B. 突出皇权至上C. 体现宗教色彩D. 利于邻里和睦4. 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的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A. 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B. 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 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D. 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5. 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A. 太尉B. 御史大夫C. 刺史D. 锦衣卫6. 汉武帝特

3、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也参与机要。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 选拔道德学问优异的人才B. 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C. 削弱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D. 适应反击匈奴的军事需要7. 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郡国并行制D. 行省制8. 唐六典规定中书、门下两省

4、长官“佐天子而统大政”。以下关于唐朝中央决策机制的评述正确的是A. 唐朝中书省上承天子,下统六部B. 门下省负责诏令的起草拟及执行C. 以皇帝和中书、门下两省为核心D. 皇权至上,完全不受相权的制约9. 下面信息概括了中国某朝代的部分特征,这时期应是A. 唐代B. 宋代C. 元代D. 明代10. 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这反映了当时A. 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B. 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C. 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D. 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11. 唐代谏官隶属门下省,职

5、责是谏诤皇帝的过失。到宋代,制度改革,将谏官从门下省独立出来,职责变为纠正宰相的过错。下列改革措施的用意与此相同的是A. 以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立通判加以牵制B. 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入大部分收归中央C.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把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D. 设立参知政事、三司使和枢密使12. 明朝读卷官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阅卷官员,史料记载:“国初用祭酒、修撰等官”,其后“非执政大臣不得与”。这一现象说明A. 科举考试程序严格B. 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C. 考试舞弊风气盛行D. 人才选拔公正且合理13. 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

6、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A. 可以避免大臣专权B. 逐渐成为中枢机构C. 与内阁的地位相当D. 已失去其绝密特性14. 晚清载泽说:“我国道光以前,财权操自户部,各省不得滥请丝毫。咸丰以后,各省用兵,大吏率多自筹,从未仰给京部!”这反映了晚清A. 民族危机加剧B.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C. 土地兼并严重D. 中央集权受到冲击15. 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这次转型()A. 摧毁了宗法观念B. 发展了分封制度C. 确立了专制政体D. 创立了科举制度16. 范仲淹在答手

7、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A. 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B. 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C. 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D. 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17.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 君主专制被颠覆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 君权至上的后果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18. “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

8、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 外戚、宦官权力过大B. 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 君权至上的结果D. 中央集权所致19. 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A.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B. 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

9、使D.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20.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B. 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D.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21.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材

10、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 )A. 夏朝B. 西周C. 秦朝D. 唐朝22. 在秦朝,采取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这对于政治决策的重大意义是A. 安抚群臣,为君主效力B. 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C. 展现民主,体现君主关怀D. 进行廷辩,显示大臣才能23.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 郡国并行制度B. 郡县制C. 分封制D. 察举制度24. 宋太祖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却导致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由此得出的教训是A. 机构改革必须增大财政开支B. 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11、C. 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D. 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25.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 西汉中、外朝制度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 元朝行省制度D. 明朝内阁制度26. 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A. 宦官专权B. 内阁的作用C. 六部掌握实权D. 军机处的设置27. 历史学家王家范认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社会个体成员的消费;非

12、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材料所述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巨额的军事、行政开支B. 贵族集团追求奢华生活C. 官僚集团普遍贪污浪费D. “大一统”的集权统治28. 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A. 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B. 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C. 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D. 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29. 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

13、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A. 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B. 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C. 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D. 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30. 中国古代某位皇帝在其晚年敕谕群臣:“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这位皇帝最有可能是()A. 秦始皇B. 汉武帝C. 明太祖D. 雍正帝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31. 古代的选官制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演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

14、,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所谓士人政府者,即整个政府由全国各地之知识分子即读书人所组成。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二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阀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

15、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的推动“士人政府”出现的具体措施。(2)材料二中的“前期地方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所发挥的作用。(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演进中得到的有益启示。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