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课件 北师大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07967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课件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课件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课件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课件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课件 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课件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课件 北师大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神秘的古埃及,东方神韵的古巴比伦,佛音缭绕的古印度,四大文明古国,充满东方魅力的古中国,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一、神秘的古埃及,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 “尼罗河是上天赐予埃及的赠礼。”早在旧石器时代,尼罗河就是人类安居乐业的地方,尼罗河定期的氾滥为埃及人帶來了肥沃的耕地,孕育了埃及的人民与文化,万岁,尼罗河! 你在这大地上出现, 平安地到来,给埃及以生命: 阿孟神啊,你将黑夜引导到白天, 你的引导使人高兴! 繁殖拉神所创造的花园, 给一切动物以生命; 不歇地灌溉着大地。 从天堂降下的行程, 食物的爱惜者,五谷的赐子者。 普塔神啊,你给家家户户 带来了光明! 尼罗河颂,公元前35

2、00年左右,在非洲尼罗河下游两岸出现一系列小国,后形成上埃及、下埃及南北两个王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美尼斯征服了埃及,完成了埃及最初的统一大业 . 从公元前3100年起,一直到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征服埃及时止,埃及先后经历了7个阶段和31个王朝 因为统治的国王被称为法老, 王朝时期又被称为“法老时期”。,罗塞塔石碑,一切都怕时间 而时间却怕金字塔,因为埃及人信奉灵魂不灭之说和法老的专制统治,造就了埃及的著名建筑金字塔,迄今埃及共发现金字塔97座。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 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传统的说法,都认为是依靠奴 隶的集体劳动建成的。 近年来,有位叫戴维杜维斯的法国化

3、学家,得到5块从胡夫 金字塔上取下的小石块,他把每块化石都进行了化验,结果证明,这些石块由贝壳石灰石组成。 因为在这之前的考古活动曾证明过,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已掌握混凝土制作技术,所以戴维杜维斯推测,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是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进筐子,抬上或背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更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还在石块中 发现了一缕一英寸长的人头发,这缕 头发可能就是古埃及人辛勤劳动和灿 烂智慧的见证。,金字塔的建造,高146.5米,边长230多米,230万块巨石,每块2.5吨,胡夫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内部示意图,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运用的数学、天文学、建筑学,1、用以砌塔的巨石达230万块之多,它们的重量

4、从2.5吨到50吨不等,石块间的接处密得连削铅笔刀也难插入。这些石块的总重量约.万吨。如果用载重吨的卡车来装载,需要 辆呢。 2、延长在底面中央的纵平分线,就是地球的子午线 。这条线正好把地球的大陆和海洋平分成相等的两半 。 3、金字塔的塔基正位于地球各大陆引力中心 。 4、其塔底每边长230米,误差小于20厘米;塔高146.5米,东南角与西北角的高度误差仅1.27厘米。这样的精确度,是现代建筑也望尘莫及的。,为什么刻成狮身呢?原来在古埃及神话里,狮子是各种神秘地方的守护者。据说法老死后要成为太阳神的,所以就造了这样一个狮身人面像为法老守护陵墓。,哈夫拉金字塔 (狮子身人面像),二、东方神韵的

5、古巴比伦,在公元前3500至公元前3000年间,古埃及还处在法老统治之下的时候,另外一支与之完全不同的文明已经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崛起了,这就是底格里斯河与功发拉底河流域的文明,通常称作“两河流域”。,古代两河流域所在地是今天的那一个国家?,?,苏美尔人(也译作苏默),是历史上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早期的定居民族,他们所建立的苏美尔文明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同时也是全世界最早产生的文明。他们发明了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公元前3500年前苏美尔人建立起自己的城邦。,公元前十九世纪中,阿摩利人占据了巴比伦 城在此建国,史称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

6、 1894-前1595年)。 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m)拉比(约公元前 1792-前1750年)先后征服其他城邦, 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一个强大的 中央集权制国家,成为西亚古代 奴隶制国家的典型。汉谟拉比死后, 逐渐衰弱,在公元前1595年为赫梯 王国所灭。,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君 权 神 授,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tooth. 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第一部 体系完备的法典 1. 序言 正文 结语 2. “同态复仇法” 3. 等级制度,材料阅读:,汉谟拉比法典节选,第6条 自由民窃取神庙或宫廷之财产者应处死

7、;而收受其赃 物者亦处死刑。,第21条,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第22条,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议一议: 汉谟拉比法典对社会秩序和发展起 了什么作用?,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米底的公主米梯斯为王后。公主美丽可人,深得国王的宠爱。可是时间一长,公主愁容渐生。尼布甲尼撒不知何故。公主说:“我的家乡山峦叠翠,花草丛生。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巴比伦平原,连个小山丘都找不到,我多么渴望能再见到我们家乡的山岭和盘山小道啊!” 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区的景色,在他的宫殿里,建造了层层叠叠的阶梯型花园,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并在园中开辟了幽静的山间小道,小道

8、旁是潺潺流水。工匠们还在花园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楼,矗立在空中。由于花园比宫墙还要高,给人感觉像是整个御花园悬挂在空中,因此被称为“空中花园”,又叫“悬苑.,三、“种姓”的国度,佛音缭绕的古印度,古代印度与今日印度的地理范围不同,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地。 公元前2500年出现早期的奴隶制小国。 雅利安人部落从西北方侵入古代印度,统一了印度。,婆罗门(第一等级),吠 舍(第三等级),刹帝利(第二等级),首陀罗(第四等级),巨人普鲁沙,“种姓”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种姓制度从中作梗 印度灾民六种待遇 2001年02月09日 本报综合消息 强烈地震之后,灾民领取救济品却仍受限于阶 级制度,救

9、援人员不由慨叹“地震震垮房舍却无法撼动无形的种姓 制度”。 、上个月受地震严重摧残的古吉拉特省几个乡村, 阶级差别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而这也造成了救援工作上的困扰。 以拉孔德镇为例,该镇无家可归的灾民,依印度教的五个种姓和 少数民族伊斯兰教徒的差别,分住在六个泾渭分明的帐篷区。每次 救助团体出现当地,要发放毛毯等救济物资,镇领导人就得提出六 份灾民清单。 这种情形普见于1月26日受强震袭击 的西印度地区。种姓制度对救灾的危害, 就在于它可能让位居最下层的贱民拿不 到救济物资。,佛教创始人。本名乔达摩悉达 多。释迦是其种族名。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 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

10、代。他 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 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 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 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 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 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 拘尸那迦城逝世。,释迦牟尼,教义:,苦,消除欲望,修行),众生平等(进步性?),佛教于汉朝传入中国,课堂小结,思考: 你知道文明古国都有哪些共同点?,黄河、长江,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 程中,土地肥沃、水 利资源充沛 的大河流域 促进了农业 的发展,孕 育了人类社 会的早期文 明。,知识整理,古埃及,尼罗河,金字塔,古巴比伦,幼发拉底河

11、底格里斯河,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印度河、恒河,种姓制度 佛教的产生,随堂练习,一、连连看(P93):,古代巴比伦文明 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古代中国文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尼罗河流域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二、古代埃及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是( ),三、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是( ),五、最能说明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是: 古埃及的( ) 古巴比伦的( ) 古印度的( ),金字塔,佛教,汉谟拉比法典,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四、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产生的是( )的( ),印度,佛教,七、判断题 1、每一个人一出生便隶属于其家庭的阶级,其社会地位终身难 以改变。一般来说,种姓的职业世袭不变,不同种姓交往乃 至通婚都严格受限。它描述的是 ( )制度。 2、小李叔叔暑假到四川旅游,看到了这尊世界最高的石造像, 它的起源是在( )产生的一种宗教的造像。 3、它矗立在茫茫大漠之中,留下了千古的迷团,无数人写下 动人的诗篇,公元前2700年就已经存在,见证了民族的盛衰。 它是( )。,六、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地位最高的是( )。国王和贵族 属于( )阶级。,种姓,印度,金字塔,刹帝利,婆罗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