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03510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对西周制度概括的是A.分封制度,天下归帝 B.宗法制度,天下归嫡C.井田制度,天下归私 D.礼乐制度,天下归贤2.周代的分封制,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这说明,分封A.体现了鲜明的血缘宗法性 B.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C

2、.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 D.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3.“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开始被取代是在A.商代 B.西周 C.春秋战国 D.西汉4.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吸收各家思想并进一步发展,其多设耳目来侦查的方法创自墨家,其“循名责实”的方法采自墨家和名家。据此判断法家重视A.人主驾驭群臣的方法 B.人主的权势C.法律条文的制定和实行 D.苦干和自我牺牲5.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A.为秦的统一奠定

3、了基础 B.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 D.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6.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措施A.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 B.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C.是“无为而治”具体体现 D.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7.唐代都城寺庙宫观星罗棋布,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唐代的庙会A.反映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B.展现了城乡的繁华景象C.推动市坊制度逐步瓦解 D.为草市活跃提供了条件8.北宋文人王说指出,“盖唐之乱,非藩镇无以平之,而亦藩镇有以乱之。故其所以去

4、唐之乱者,藩镇也;而所以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作者旨在说明A.唐朝藩镇具有双重作用 B.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C.藩镇有利于维系唐朝统治 D.藩镇是平定叛乱主要力量9.(宋)王柏鲁斋集中说:“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材料反映了A.手工业商业获得高度发展 B.农村草市已出现C.农民兼营农业之外的产业 D.农工商地位改变10.“(元代)其英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据此材料,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表现为A.中书省与行省

5、制 B.中书省和枢密院C.枢密院与宣政院 D.行省制与御史台11.明朝初年,地方行政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度。但在省级行政上,明朝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即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和刑名司法、都司掌理卫所军政,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提高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C.确保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D.解决废除丞相制度所带来的弊端12.黟县环山余氏宗谱中记载,明代商人余荷浦经商“二十余年,囊囊日实,良田美宅如愿以偿”。这一记载反映了明代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 B.传统社会结构解体C.封建礼教束缚解除 D.传统观念受到冲击13.

6、明代王艮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乐学歌:“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据此判断,对王艮思想影响深刻的学者应该是A.程颐 B.朱熹 C.王阳明 D.顾炎武14.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业。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A.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 B.严重阻碍了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C.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 D.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15.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譬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鉴往所以

7、训今”。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A.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C.仍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 D.力图深刻反省明亡的原因16.康熙帝云:“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雍正帝则说:“楚地本产米之乡,素为东南所仰给”。这说明江浙地区A.农业经济已经衰落 B.经济结构变化很大C.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D.不再种植粮食作物17.清代人口由清初的不足一亿,到1850年已达到约四亿三千万。对于科举考试而言,从清初的顺治年间到清末的光绪年间,乡试的举人名额一般都在1000到1500名之间波动。这表明A.清代人口总数的持续增长 B.考试制度逐步完善C.科举制没有适应社会发展 D.社会的流动性增强18.

8、魏源在海国图志卷47中说: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反映了魏源A.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 B.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C.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 D.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19.1844年,一个英国人搜集了中国生产的各式各样的土布布样送回英国,看能不能按照中国土布的价格在英国生产出来,但是得到的回答却是:“他们在曼彻斯特不能按照同样的价格生产那种布匹,更说不上按照这种价格在中国出卖了。”这主要说明A.英国机器大生产在中国优势不明显 B.中国棉纺织技术优于英国C.传统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相

9、对落后 D.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20.徐继畲在1844年瀛寰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429字,使用了21个“夷”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中国A.鄙视西方的心理转向崇洋 B.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C.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D.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21.1851年,英国举办伦敦世界博览会,当时维多利亚女王以国家名义,通过外交途径,邀请十多个国家参展。作为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广东商人徐荣村,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装成12捆前来参展,最终脱颖而出,独得金、银大奖。这说明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清

10、政府重视海外市场的开拓C.西方机器产品未被世人接受 D.中国传统手工业仍具明显优势2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贸易部强调,英国政府“不但不去压迫中国政府使其放松所制定的规章”,而且“将要对中国政府在抵抗对它的政权和行政的不法侵犯方面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英国政府试图与清政府建立完全平等的外交关系B.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迫使英国放弃了领事裁判权C.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改变了英国的对外贸易政策D.英国的目的是为了保存清政府以维护其在华利益23.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的概况,由此可知当时时间承借人贷款人用途1861.11江苏巡抚李鸿章署布政道吴煦上海外商雇船至安庆运

11、淮军至上海1862.6苏松太道吴煦英商怡和洋行“常胜军”饷银1863.?江苏巡抚李鸿章上海外商部分湘军军饷1863.?江苏巡抚李鸿章上海美商洋行上海会防局洋枪队军需等费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B.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C.清军的近代化程度逐渐提高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24.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造之器”的工厂;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办得最成功的“与洋人争利”的官督商办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A.使用“制造之器”的工厂 B.与洋商争利C.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官督商办25.光绪三十三年福建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记载:“宁波、上海两处所出土布,运至本

12、口(福建)销售,未见合算。而本地用洋纱织成之棉布一宗,售价较为便宜,是以人多购置。”这说明A.传统棉纺织业出现了异化 B.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加速C.西方侵华转向了资本输出 D.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加大26.1879年,美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圣约翰大学,即今天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1906年,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教会在北京合办协和医学堂,即现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前身。据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有必要对传教士传教权的评价做根本性的调整B.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C.美国教会在当时在华各国教会中影响力最大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在日益加深27.“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

13、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近代中国,类似情况屡见不鲜。这主要说明中国当时A.经济发展由外部环境决定 B.近代化发展道路举步维艰C.侧重轻工业而偏废重工业 D.民族工业忽视了市场开发28.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29.1907年,日本早稻田大学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