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2018年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赏析:及名师点评:05词句靓丽

上传人:【**** 文档编号:86703257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66.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2018年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赏析:及名师点评:05词句靓丽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2018年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赏析:及名师点评:05词句靓丽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2018年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赏析:及名师点评:05词句靓丽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2018年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赏析:及名师点评:05词句靓丽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2018年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赏析:及名师点评:05词句靓丽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2018年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赏析:及名师点评:05词句靓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2018年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赏析:及名师点评:05词句靓丽(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词句靓丽炼词炼句,文采飞扬炼字炼词,即能够准确用词,使描写生动,显示出善于驾驭语言的个性。正如福楼拜的“一词说”:一个事物,只有一个最合适的名词;一种性状,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形容词;一个动作,只有一个最准确的动词。考生平时养成锤炼词句的好习惯,在高考作文中得以发挥,可以使文章词句靓丽,文采飞扬。锤炼词句的途径包括以下四种:1绘形,追求画面美。用形容词突出事物的外形特点,一是使用胖、瘦、高、矮、涩、滑、粗、细、扁、平等一般形容词;二是使用萋萋、淡淡、溶溶、蓊蓊郁郁、薄薄、袅袅、青青等叠词。例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中的“直”和“圆”的使用,将大漠的落日下的宏阔背景与孤烟、长河

2、的恒远绵长之味描摹得淋漓尽致。再如: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段节选自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写的是去荷塘的路上的所见所感:“曲折”“幽僻”“寂寞”“阴森森”的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的许多树木,“淡淡”的月光,营造了一个幽静的背景,极具画面美,读来齿颊生香。2绘色,追求色彩美。在写人、叙事中,注意事物的色彩,使语句具有形象的色彩美。一是使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原色词,

3、二是使用银白、金黄、海蓝、桃红、草绿等有色彩感的词。例如:那边有幢湖蓝湖蓝的木楼,还有一方幽蓝幽蓝的枫牙岭。枫叶红了,红嘴玉在幽深深的枫树林里歌唱。秋天的边上,黄昏的羽毛飘落在草丛中,一条悠长悠长的小路,镀满月光,爷爷和奶奶在乳白色的山雾中扛着锄头,姗姗而行。密密的枫树林里,红嘴玉轻轻地歌唱,紧靠竹林边的小山塘,蒸腾着一缕蓝幽幽的雾气竹林那边,桂花正浓(张玲爷爷奶奶的秋山情节)作者巧妙地调配颜色,细腻地描绘秋景,意境优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写木楼用“湖蓝湖蓝”来形容,写枫牙岭用“幽蓝幽蓝”来描绘,二者虽然同是蓝色,但有深浅之别。枫叶是红的,红嘴玉的嘴是红的,山雾是“乳白色”的,雾气是“蓝

4、幽幽”的这是明写事物的颜色。“枫树林”“羽毛”“山塘”“小路”“草丛”“桂花”等,促使读者调动生活经验去联想,这是暗写颜色。明暗交错,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好一幅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秋景图!这一切多么令人神往啊!3绘声,追求声韵美。再如:那土地,就像汹涌的金色海洋;高粱喝醉了,摇着黑红的大脸,嗬咧咧,嗬咧咧地在唱;大豆说话了,像孩子们在拍手,哗哗哗,哗哗哗地在笑。(冯骥才黄山绝壁松)描写北国金秋时节的丰收景象与丰富的喜悅心情。单就绘声而言,既运用了象声词摹声写音,如“嗬咧咧,嗬咧咧”“哗哗哗,哗哗哗”,又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绘声。“高梁”一句用拟人修辞,“大豆”一句兼用拟人与比喻修辞,形象生动

5、。4绘态,追求动态美。化抽象为形象。同学们写叙事性的文章,往往用一些概述性的抽象文句,如果将其改为描述性的,就能生动地展示人与事物的状态。例如:半个月以来,树叶子已经掉了一半,只要一点点微风,总有些离枝的木叶,同红紫雀儿一般,在高空里翻飞。太阳光温和中微带寒意,景物越发清疏而爽朗,一切光景静美到不可形容。(沈从文长河)这段话是描写秋景的,“总有些离枝的木叶,同红紫雀儿一般,在高空里翻飞”这句话中“翻飞”一词极具动感,写出了在秋风带动下,落叶纷飞的场面,使人如临其境,与作者一同感受着秋风拂面,秋叶散落的“静美”。再如:一道闪光,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便下起瓢泼大雨。宛如天神听到信号,撕开天幕,把天

6、河之水倾注到人间。狂风咆哮着,猛地把门打开,摔在墙上。烟囱发出低声的呜呜,犹如在黑夜中抽咽。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一小股雨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转为节奏单一的旋律,那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的疲惫躯体。(弗拉里斯暴风雨)作者用“撕开”“咆哮”“打开”“摔”“敲打”“冲击”“奏出”“蠕动”等一系列的动态语言,写狂风暴雨由迅猛而至到逐渐变小的过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词句靓丽虽更易引起读者的青昧,但在使用时要注意精准,要能传情传神,而不是故意玩弄字眼儿,给人佶屈聱牙之感。炼字炼词又

7、往往有文体倾向,比如,议论性散文偏重于动词,抒情性散文偏重于形容词和量词。【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立意分析】审题立意时,要注重对材料中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的比较:可以从任何一条途径说起,讨论这【高分佳作】书香

8、浸润人生宁夏考生剪一段月光,轻轻洒落窗棂;掬一捧清泉,洗净身上浮尘;撷一枝桃花,在满天繁星下沉思;嗅一页书香,在芬芳阅读里升华。没有什么比课外阅读更能浸润人生。(剪、掬、撷、嗅,四个动词的运用十分精当)古人云:生活处处皆语文。可在如今繁华的城市中,我们的内心似乎越来越跟不上这凌乱的、快速流转的生活节奏。在这个喧嚣浮躁、物欲横流的时代,唯有阅读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安放。我们在靠着电子设备感怀家乡时,是否还记得一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带来的触动?我们在感慨亲情时,是否还记得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曾带给我们的感动?我们在消磨时光时,是否还记得一句“月过碧窗今夜酒,雨昏红壁去年书”

9、带来的悸动?我们需要阅读,它与语文素养息息相关。(感怀、感慨、消磨,几个词因宾语的不同而灵活调整,足见考生的语言功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品味失意帝王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深深忧愁,可以体会浪漫诗人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可以感悟王勃“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不屈胸襟。沉浸于阅读中似品一杯香茗,使人在清晨体会到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闲情逸致,在黄昏想起白居易“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的哀伤婉约。(品味、体会、感悟,几个词因诗句特点及所营造的意境而得以区分,作者心思之细腻、细致可见一斑)读万卷书,行

10、万里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已鲜见捧书阅读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微博、微信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人的炼字精神令人敬佩。若在高考的作文舞台上,有意识地展现语言的魅力,炼字的功夫必不可少。本篇文章就尤其注重炼字,尤其是动词的运用,可谓精准生动。如文章一开篇,“剪”“掬”“撷”“嗅”几个字一亮相,便令读者眼前一亮,作者的语言功底着实不凡。第三段,对引用古诗句引发的感慨,又分别运用了“触动”“感动”和“悸动”,在细微处凸显了作者用字的精准能力。除此以外,一些修饰词的运用,也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色彩。如“品一杯香茗”中的“香”,有沁人心脾之感;“细细品,深入读”中的“细细”这个形容词的叠加,透着别

11、样滋味。【2014年高考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立意分析】材料用“有人说”和“也有人说”的形式,明示了“青春不朽”和“青春易逝”两种不同的看法,写作的指向比较明确,考生可就其中一个方面立意,也可两者结合辩证立意。立意角度写作点拨从“青春不朽”角度立意虽然年龄概念上的青春逝去了,但精神意义上的青春是永远不会逝去的;年轻人有朝气,只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就永远不会老去。从“青春易逝”

12、的角度立意年轻人的阅历不够丰富,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未免显得天真;人总要老去,仅有信念是不够的,要面对现实,再深一步理解,即不去相信不朽,而是珍惜人生的每一个季节。从两者结合的角度立意“老去”是时间层面的概念,“不朽”是精神层面的概念,时间可以流逝,但精神永远不朽。【高分佳作】燃烧的青春永不朽江苏考生西北风像个醉汉,在大雪原上、在小镇的每座房前游荡着,时而放开喉咙咆哮,时而疲惫地喘着粗气。(写西北风,“游荡”“咆哮”“疲惫地喘”,视角独特。)他忙碌了一天,坐在小火炉旁用铝饭盒煮着自己的晚餐。听着外面的风声,环视自己这个简陋的诊所,他心里涌上来些许往事。大学毕业前夕,老师对他们说:“一支蜡烛可以

13、有两种消亡方式,或在燃烧中耗尽,或在烈日下熔化。”(一为“耗尽”,一为“熔化”,在燃烧与日晒的不同情境下,做了很好的区分。)有同学问他毕业后的去向,他说:“冰在北极是最不值钱的,只有在沙漠里才最珍贵,我要在大西北燃烧自己的青春。”于是,他放弃了留校的机会,只身来到这个边陲小镇,开设了这个小镇的第一家诊所,成了牧民的上帝。他打开收音机,听新闻联播,人们争相报考公务员,比例是几百甚至上千比一,他在心里有点瞧不起他们。电话铃声骤然响起,他心里掠过一丝阴影,(“掠过”一词实际上写出他的日常)莫不是要我今晚出诊?他实在太累了,想好好休息一个晚上。可是电话铃声响个不停,他只得站起来,拿起听筒,里面果然传来

14、焦急的声音:“华医生,孩子生病了”“天气这样恶劣,我出不了门!”“要不,我给沿途的人家打电话,让他们把灯打开给您照路。”他扔下饭盒,把自己浑身上下裹了个严严实实,推着摩托车走出家门,还未上车,就已冻了个透心凉。他哆嗦着上了车,顶着寒风朝目的地开去。(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十分精准传神地写出了他在恶劣天气夜晚出诊的艰难。)他又想起毕业前老师讲的故事,当初要是不离开城市,他会和许多人一样享受花前月下的温暖和浪漫。过于理想主义了吧?是不是有些幼稚?他想起报纸上关于青春的讨论,有人说青春不朽,有人说青春易逝,而不朽只是自欺欺人之谈。谁是谁非,他有些说不清。正想着,一不小心摩托车打滑,他被甩出去老远。他躺

15、在地上,一丝悲凉从心头掠过,(再次出现,与上文形成呼应)要是爬不起来,连救他的人都没有,唉,当初为什么那么冲动呢?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此时收回承诺岂不被人笑话?他又想起老师的话,对,宁可在燃烧中耗尽,也不要在烈日下熔化。他这样想着,慢慢从地上爬起来,继续开车前行。他在冰雪遍布的路上小心翼翼地行驶着,一抬头,发现远处一排微弱的灯光在风中摇曳,仿佛随时都有可能被吹灭,但是它们亮着,始终亮着,亮在他前行的路上,也亮在他的心头。他迎着灯光一路走下去,又想起了他的心事,假如我不离开城市,假如不开设这家诊所,假如我拒绝了这个病号,假如我怎么会看到这美丽的夜景,这诱人的一路灯光?还作什么朽与不朽的玄想呢?我要让青春在燃烧中耗尽,而不是在烈日下熔化。不,在燃烧中耗尽便是不朽!他这样想着,走进了牧民的家。(蜡烛燃烧必定走向消亡,但青春不会,燃烧青春,足以不朽,主题十分鲜明。)一个大学毕业生,放弃大城市,自愿来到边陲小镇,开办诊所,为牧民服务,在一次夜晚出诊中,他在思想上产生了短暂的动摇,但老师的话语和牧民的关爱使他战胜了自己,认识到使青春在燃烧中耗尽便是不朽,思想终于登上更高峰。这样安排结构,不但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而且也使人物真实可感,更具有感人的力量。【2014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佳作】青春逝去,青春不朽江苏考生我想,草籽枕头的青春、姨婆的青春和村庄的青春,大概是一起逝去的。譬如姨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