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课件 中华书局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697000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课件 中华书局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课件 中华书局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课件 中华书局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课件 中华书局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课件 中华书局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课件 中华书局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课件 中华书局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四运动说课稿,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五四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及难点,五四运动上承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这一章节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重点内容,在教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经过、结果及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提高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重点: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为什么说“五

2、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说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我将采用“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手段,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正确把握阅读、讨论、理解、归纳总结的整个学习和探究过程。,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一)导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2、五四运动的经过及结果 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正义要求:,一、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二、

3、废除二十一条,三、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原德国在山东的各种权利,NO!,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在巴黎和会上,为什么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得到的却是类似战败国的待遇?,思考,五四运动爆发时提出的口号是什么? 三个卖国贼是谁? 列表比较五四运动两个阶段的不同点。 五四运动取得哪些初步胜利?,思考?,五四运动的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取消二十一条” “誓死争回青岛”,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图片,卖国贼职务罢除令及拒签和约文,1、性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3、影响:波及全国广大地区,具有广泛 的群众性。,4、地位:扩大了马克思

4、主义的传播,促 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2、作用: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比较:,课堂小结我将采用概述法 进行总结。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概括本课内容:一条导火线、两个阶段、三大胜利成果、四条历史意义。通过教学活动,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学习。,课堂小结,选择题:,1、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的是( ) A青年学生 B工人阶级 C中国共产党 D农民阶级,2、五四运动的性质是( ) A、无产阶

5、级社会主义革命 B、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 C、学生爱国运动 D、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D,3、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以完全实现的是:( ) A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 废除二十一条 C 还我青岛 D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D,探究题: 当代的青年,该如 何发扬五四精神?,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本节课我将采用“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手段,采用“提问、讨论、情景”等方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特色,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 1、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中,可能难以把握“量”和“度”的关系; 2、在组织情景教学中可能会出现“散”和“乱”的现象; 3、作业的分层布置可能把握得不够准确。,教学反思,附:板书设计,谢谢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