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696848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8年秋期中联考高二历史(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有且仅有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2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孔子主张人在修养成长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间并无逻辑上的矛盾和不彻底。其中“他律”指的是 A仁者爱人 B礼乐规范 C君主法治 D三省吾身2.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D向社会下层扩展3古时人有云:治国要有“如履

2、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这一治国思想与以下哪一点相同 A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剩,盗贼无有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D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4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写道:“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这表明“他”的思想 A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 B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C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 D从天的哲学出发

3、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5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理学的“论” A以完成儒学哲理化为基本出发点 B以丰富儒家思想内涵为核心目的 C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D以压抑人欲为最终归宿6古希腊的学者没有统一组织,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但在思想学说上,他们的观点和基本倾向却较为一致。以下观点属于“一致”的是 A感性的认识往往靠不住 B以个人判断为标准C全体公民参与城邦管理 D平民政治是最好的政体7某一时期的艺术“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突破了宗教对人体的禁忌,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

4、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可见这一时期的艺术 A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 B披着宗教的外衣反专制C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D摆脱了宗教和专制束缚8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 A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 B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C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 D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精神9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基督仅禁止人作恶,而孔子则劝人行善,孔子比基督高明得多,所以人应该遵循“既不使别人痛苦,也不以他人之痛苦使自己快乐”的准则。由此可知,伏尔泰试图 A推广儒家思想,拯救法国人民 B抨

5、击教会的虚伪和封建政府的苛政C号召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揭露教会的压迫,宣扬思想自由 10孟德斯鸠认为”荣誉”构成了君主政体的原则,这种荣誉原则一方面使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合法化,委求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恪守各自的行为准制和法律权限,另一方面也成为遏制君主权力过分膨张的有效手段。对“荣誉”理解最恰当的是 A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 B相互制衡的政府权力 C自由平等的公共人格 D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11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出。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B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C唐朝四川地区印

6、刷术最发达 D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12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B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C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13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表,判断下列四个选项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核心素养内涵唯物史观要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时空观念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史料实证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历史解释所有历史叙述在本

7、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家国情怀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A. 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重大贡献 C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D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4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A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B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8、C.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15司马相如作赋:“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司马相如作赋的喻意在于 A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B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C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D维护封建等级制度16小说在明清时期被社会上层人士看成是“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黩载”(正史不记载)。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把小说提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崇高地位。小说这种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A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B小说政治功能日益突出 C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影响的扩大D改良派政治立场发生重大变化17. 历史学家

9、郭沫若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对甲骨文的认识正确的是 A奠定了秦朝统一文字的基础B文字的审美可以跨越时空界限C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书法艺术D甲骨文是一种图画文字 18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画家们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A注重营造温馨的气氛 B力求再现客观真实世界C都用于表达政治观念 D体现出儒道思想的影响19在敦煌壁画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

10、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艺术形式的多样性C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D中外文化的交融性20.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被誉为中国的“国剧”。下列对其艺术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表演艺术以说、学、逗、唱为手段 B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 C乐器以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 D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21.英国物理学家秦斯说:“物质的基本粒子其运动不像是铁道上平滑走过的火车,而像是田野中跳跃的袋鼠。”该理论 A. 挑战封建神创说 B. 揭示宇宙运行规律C. 深化微观世界认识 D

11、. 否定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 22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工业先声的解说词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表明 A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 B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进步 C改良蒸汽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D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23.某科学理论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时空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该理论 A.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到来 B. 弥补了经典力学认识世界的不足C.奠定了电气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 D. 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24肖恩马洛尼说:“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个

12、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他这样评价互联网的主要理由是 A互联网比其他媒介更加快捷与方便,信息量更大B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C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D互联网的技术含量高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25题22分,26题12分,27题18分,共52分)25(22分)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家国同构(情怀)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材料

13、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完善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