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674394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5.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10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课 前 预 习,十分之一,不平常,对这种情况。是两个单音词。,到达,达到地步,求学的人。,2理解性默写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_,往往有得,_”,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_,_”,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3)“_,_”,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课 内 动 脑,1辨别下面的特殊句式类型 (1)所

2、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3)此余之所得也( )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6)有碑仆道( )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8)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9)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 我的见解:(1)判断句 (2)判断句 (3)判断句 (4)判断句 (5)省略句 (6)省略句 (7)状语后置句 (8)状语后置句 (9)省略句,2王安石在随众出洞之后,说“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有人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与其前行会遭遇未知的危险,不

3、如及早返回。做学问亦如此,如果不辨明方向与结果,一味蛮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我的见解:(示例1)对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如果从探幽寻胜本身来讲,深入洞内是必要的,因为如果不深入洞内,就探寻不到更奇妙的景观。如果从生命意识上来讲,生命永远是最重要的,如果继续深入洞中会有人身危险,那么还是不要继续深入为宜。 (示例2)如果要说到做学问,“蛮干”当然不行,文章作者并没有谈及“蛮干”的问题,作者只是想说“有志”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有志”固然重要,但是不顾客观的“力”与“物”的条件,就硬来、乱来,是会遭到失败的。,3思考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可以从过

4、渡、衔接,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联系上思考) 我的见解: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察,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游览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由此发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

5、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4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我的见解:“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

6、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两个观点的联系)。,5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我的见解: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

7、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课 外 认 真,东方的弯道如彩虹 一考生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这是千年前阿房宫的再现。 廊腰缦回,移步换景,这是东方的审美,也是东方的哲学。 中国人从来不缺少坚强,无论多么曲折的道路,只要是认定的方向,就会一直走下去

8、。在奴隶社会末期的战国,商鞅开始了全面的变法,让窝在西边一角的秦国加快了步伐,最终并吞了天下,也让历史之轮拐上新的道路。秦国是让商鞅加速的弯道,商鞅的变法是让秦国在弯道加速的推进器。这是多么耀眼的组合!此后,像王安石这样的优秀车手也登台了,但他驾的车已经破了,还没让他加速多少,就因部件的罢工而草草收场。,封建的路走得太慢了,“天国上朝”的酒精让中国一步三晃地向前走。 终于封建社会的道路走到尽头了。原本落后的西方抓住机遇,通过革命加速驰过历史的弯道,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于是在东方文人们漫步到回廊尽头时,才发现西方驱动马达前行,将自己远远甩在后面呛着尾气。 人们开始研究,买了西方的部件乃至整车,反复

9、地修理。一名杰出的总机械师鲁迅摇旗呐喊,剖析现实,收拾败局,指引方向。,二十世纪,是弯道集中的世纪。中国的有志青年们改变着自我,调整方向和速度,更新设备,怀着勇往直前的一腔热血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中国青年的超越成就了中国的超越。“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说的就是这样的吧。另一边,疾驶的西方也在经济危机的弯道上拼搏。有好车手罗斯福的美国在三十年代的弯道危机后超越了领先的欧洲,自此就几乎一帆风顺,拐过几个小弯道后依然第一。而有些国家在危险的弯道上抛锚或是挂车底乃至恶意地撞车。 好车手具备好技术,有强大的精神。好车具备好部件,有先进的性能。好车手驾驶好车却不一定得到好位次,好

10、位次就从弯道上夺来!找好自己的节奏,直道上的蓄势正迎来期待中的爆发。个人的赛程期待着弯道,集体的赛程、国家乃至人类的赛程都在期待那个危险但刺激的超越竞技。,于是在不断超越的历史积淀中,我们能够发现“曲径通幽处”这样的乐趣。东方的智慧依旧焕发活力,只不过是有了新的内容和理解。弯道是与对手共享的,这才有超越对手,再超越自我的机会。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弯道是每个人轮下最富风险与挑战的舞台。驰出新时代的精彩,让历史的弯道上飞起折射出你的颜色的彩虹!,【名师点评】首先这篇文章的构思非常新颖。文章非常善于设喻,小作者把国家、民族、集体,乃至个人比喻成一部战车,战车能否演绎精彩,不仅在于车辆本身,更在

11、于车手在弯道处的超越。作者把东方,特别是我们中国的领先、落后、再领先的精彩与否,全部归结于弯道处的驾驭技木的高下。这个比喻非常精彩,的确有如“东方的弯道如彩虹”般炫目。其次就是文章结构很严谨。文章起于杜牧的阿房宫赋诗句,结于阿房宫赋诗句,首尾呼应,浑然一体。,1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到”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即“春风又绿江南岸”。,2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法

12、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群臣反对变法,绘制流民旱灾困苦图献给神宗,并上疏论新法过失,力谏罢相王安石。同年四月,慈圣和宣仁两位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宋神宗对变法也产生了怀疑,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但是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严重,新法很难继续推行下去。宋神宗去世以后,保守派司马光担任宰相,全面废除新法。,3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

13、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疾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4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

14、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一、文本名句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二、有关意志的名句 1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不要听那些闲言碎语,你就一定会成功。 (纳斯雷丹霍查) 2要记住!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越无为就越有害。(列夫托尔斯泰) 3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凸透镜一样。(法布尔) 4生活是一场艰苦的斗争,永远不能休息一下,要不然,你一寸一尺苦苦挣来的,就可能在一刹那间前功尽弃。(罗曼罗兰) 5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