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逍遥游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669218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3.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逍遥游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逍遥游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逍遥游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逍遥游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逍遥游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逍遥游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逍遥游课件新人教版必修(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第六课 逍遥游,经 典 晨 读,【作者背景】 祖咏,字和生,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于武周圣历二年(699)生于地处中原的古都洛阳,在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中进士。后来,在一代名相、诗坛名宿张说的引荐下,曾在兵部任掌管马政的驾部员外郎之职。后来因感到仕途无望,便隐居汝水岸边,混迹于渔樵之中,过着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其时,与王维交谊颇深。他虽隐居,但仍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左右,他便带着他那壮志未酬的失意情怀怅然辞世,年仅47岁。 祖咏的诗现存不多,诗的内容一方面反映他的田园生活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又促使他写出了自己甘愿弃笔从戎、为国立功

2、的壮志豪情。,终南望馀雪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从东都洛阳来到了帝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广绵千余里,又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于是读书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传世名作便在酝酿之中了。当在科考中看到“终南望馀雪”的试题时,诗人便用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抒写了一首忧国忧民、清奇冷峻的小诗。 【主旨感悟】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诗人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关心民生疾苦之意自然流露了

3、出来。,【艺术鉴赏】 1主题深刻,立意巧妙。 “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人站在长安城楼上,遥望终南馀雪,想到“下雪不冷化雪冷”,想到长安还有许多贫穷的百姓,他们缺衣少食,不知能否在饥寒中渡过难关。其关心民众之意,隐含其中。这首诗通过最后一句抒发感慨来透露主旨,显得十分婉转。,情景浑然一体,并富有图画美。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终南山及其雪后美景的描绘,在自然而然中流露出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生命的思考,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2诗人对用字所蕴含的深意的挖掘。 一个“浮”字,就把终南山写活了。其实雪是静的,云是动的,这是让人从云的流动中观赏到雪的动感,真

4、是妙不可言。,学 习 目 标,1了解庄子的思想及文风;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等;准确翻译全文。 2理解本文意境开阔,想像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方法。 3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联系当前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课 前 预 习,1走近作者 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周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

5、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其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今存33篇,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2了解背景 庄子才华横溢,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有出世之心“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

6、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污浊,“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自己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3丰富视野 道家思想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 ,但用“道”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的 。从广义上来说,它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一般来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含义:“道”是先于天地的混

7、成之物;“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道”无形无象。在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门徒多,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3一词多义 (一)虚词,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代词,他,助词,补足音节不译,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介词,凭借,介词,用,介词,把,介词,凭,介词,因为,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表停顿,不译,代词,的人,结构助词,表停顿,无实义,则,就,代词,这,好像,如果,你,及,比得上,动词,知道,通“智”

8、,智慧,通“智”,才智,名词,知识,动词,了解,动词,懂得,名词,气息,这里指风,名词,气息,停止,叹息,儿子,记载,标记,本句名词动用,做标记,志向,意志,记,名词,就是“记”的意思,名字,命名,得名,出名,名声,名分,名次,动词,计划,名词,地图,动词,谋取,动词,往,形容词,满足,动词,出嫁,动词,适合,依照,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之事物,名词用作动词,南行,使动词,使到来,名词用作动词,树立,进 入 课 堂,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说明世间万物,大到高飞万里的鹏,小到蜩与学鸠,都有所待,不自由。 第1层(开头至“去以六月息者也”),描绘鲲鹏的形象。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

9、势壮美。,(一)精读文本,自主研讨,第一课时(研读课文第一部分),这一层一开篇就尽显壮阔、神奇,并以夸张极写鲲鹏之大,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这种异想天开之辞造成先声夺人之势,注意这并非褒扬鲲鹏,而是为论点的提出蓄势。 接着借齐谐之言,渲染鹏之大,“击”“抟”“三千里”“九万里”,夸张奇异,使文章显得汪洋恣肆。至此笔锋一转,指出鲲鹏看似逍遥自由,实则还未达到逍遥境界,它还是“有所待”的,“海运”“大风”即是所待之物。“有所待”就不自由。 这一层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

10、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作者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是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第2层(“野马也”至“今将图南”),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南飞,鹏鸟所待的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山野中蒸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为了强调鹏鸟的“有所待”,作者连用了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喻,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

11、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第3层(“蜩与学鸠”至段末),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鹏鸟背宽翼大,要乘厚风行万里;蜩与学鸠身轻翼小,抢榆枋而知足。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

12、的差别和相同点,反而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1如何理解本文题目的含义? 答:在本文中,“逍遥”指的是无待的自由,即圣人的精神境界。逍遥和游是分不开的,在一定程度上,逍遥就是游,逍遥的本质和意义由“游”来表述,游是逍遥的式样。“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2作者在第一段中是怎样论证世间万物没有绝对自由的? 答: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没有绝对自由。,1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

13、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去以六月息者也”,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还举了山野中游动的雾气,空中飞扬的尘埃等例子。自然界大到鲲鹏,小至飘浮的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C,【解析】 不含通假字;“知”通“智”;“辩”通“辨”;“而”通“能”;“辩”通“变”;“冥”通“溟”;“反”通“返”,“有”通“又”。,B,C,【解析】 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是代词,相当于“此”。是动词,相当于“到”。,D,A,C,7上述语段,可分为三层,请将层次划分准确,并揭示出

14、写作角度。 第一层:自谐起,至_止。从_的角度写; 第二层:自_起,至_止。从_的角度写; 第三层:自_起,至段末。从_的角度写。 【答案】 亦若是则已矣 鹏 且夫 将图南 水与舟,风与翼,风与鹏 蜩 蜩与学鸠,【答案】 a.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运用了比喻和排比修辞,具体语句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b之二虫又何知,10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才能南飞。 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作对比,表明

15、万物皆有所待。 C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小大之辩”的。 D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了逍遥,它们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解析】 文章虽然谈到了“小大之辩”,但舟与水的例子是用来说明事物都“有所待的”,C,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是对上述观点的扩展和深化。作者列举了大年和小年对立的例子,进一步发挥了物有所待的观点,所列举的事物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随后作者借商汤和夏棘的问答,再次言及鲲鹏,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一)精读文本,自主研讨,第二课时(研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总结全文),第1层(开头至“不亦悲乎”),归纳上文,阐明

16、“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我们看这些比喻,有的是很浅显,有的是很神奇,有的是很夸张,这是一种比中之比。本只要打一个大的比喻,而这大的比喻当中又包括了这样一些小的比喻,可以说是一连串的比喻,这样就好像是园中之园,可以使人涉步成趣,可以使人目不暇接,增强艺术情趣。 第2层(“汤之问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