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季高中地理 整合提升1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666964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4.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春季高中地理 整合提升1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2018春季高中地理 整合提升1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2018春季高中地理 整合提升1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2018春季高中地理 整合提升1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2018春季高中地理 整合提升1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春季高中地理 整合提升1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春季高中地理 整合提升1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才之路 地理,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必修3,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章,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第一章,一、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出发,同时注意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水系差异的形成。 气候要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 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河水流速大小。 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河流

2、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等现象。,(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不同的发展状况和方向。,二、地理信息技术的对比分析,三、“3S”技术手段的选取方法 具体选择时应把握其本质区别:遥感(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它是侧重于收集信息的感知手段,通过飞机或卫星上携带的传感器接收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来获得信息,并经过简单处理后获得资料如航片、卫星云图等,因此遥感本质上是“看”的过程。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一定的数据源的基

3、础上进行分析、对比、计算得出有益于人类生产、生活的结论,它侧重于“分析、计算”,相当于“想、算”的活动。,例如:气象卫星在高空收集到云系等信息情况并传输到地面,这是RS的应用,而将卫星云图与地面上实测到的气温、湿度、风向等信息(统称为数据源)经过计算、分析处理得出天气情况的预测则是GIS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应用途径相对单一(即定位与导航),并通过多次定位计算速度等。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与GIS的工作对象“面”。,在解答从“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之类的题目时,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是“点”则选用GPS,如导航、珠峰高度测量等;如果是

4、“面”则需看突出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结果,如要监测森林火灾则应选用RS,要在某城市选取大型商业中心区位应选用GIS。,同样一项工作往往可能在某次使用的是一种技术,而另一次则使用了另一种技术,甚至是同时使用了多种技术,因此,要认真审清题目,提炼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如“某山区森林火灾发生后,扑救工作动用了卫星监测定位,并运用计算机软件对火势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测”这一事件中,使用卫星监测是RS技术的应用,卫星定位则是GPS技术的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并得出预测结果则是GIS技术的应用。,(2014福建)下图示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读图回答(1)(2)题。,(1)地理信息系统为智慧城

5、市建设提供( ) A分析、管理空间信息 B跟踪动态定位信息 C整合、集成网络信息 D获取实时通讯信息 (2)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 ) A调整地域结构 B加速人口集聚 C扩大空间规模 D提升服务功能,【解析】 第(1)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是对空间信息进行输入、分析、管理和表达,因此选A项。选项B为GPS的作用;选项C不需要GIS提供;选项D为RS的作用。第(2)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3S”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广泛服务于政区、社区、交通、物联等领域,可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调整城市地域结构在图中没有体现;扩大空间规模、加速人口集聚与城市经济发展水

6、平和速度相关。 【答案】 (1)A (2)D,(2014江苏)下图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的技术是( ) A遥感(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定位系统(GPS) D北斗导航系统(BDS) (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拔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乙丁丙甲 D乙丙甲丁,【解析】 本题组考查了地理信息技术及地形的有关知识。第(1)题,影像图一般是由卫星或飞机从高处进行遥感获得的,但快速确定淹没的范围及需要转移的人口则需要地理信息系统来进行分析

7、。第(2)题,堰塞湖是由堰塞体堵塞河道形成,并位于堰塞体的上游方向。所以图中丁在堰塞体下游方向,故海拔最低,甲位于堰塞湖尾,其海拔与堰塞体处水位的海拔相当,其海拔高于丁但低于乙和丙。乙、丙为山体的滑坡体,相比较而言,乙处海拔更高。所以海拔由高到低的排序是乙丙甲丁。 【答案】 (1)B (2)D,(2014重庆)下图示意某GIS软件显示的某校部分建筑分布的地图窗口及其属性(如用途、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的浏览窗口(面积单位:m2;高度单位:m)。读图,完成(1)(2)题。,(1)若图中浏览窗口中的建筑物属性与地图窗口中的图形对应,此时浏览窗口中选中的对象对应的图形是( ) A B C D (2)

8、若在该GIS软件中量算到学校局部用地的长为300m、宽为220m,要将此用地的平面图用11000的比例输出,则选用纸张幅面最小的是( ) AA4纸(29.7cm21cm) BB4纸(36.4cm25.7cm) CA3纸(42cm29.7cm) DB3纸( 51.5cm36.4cm),【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浏览窗口中选中对象是喷水池,其建筑面积最小,对应地图窗口中的。第(2)题,本题考查地图放缩。根据比例尺,缩小后的用地长为30cm,宽为22cm。对比四个选项,选用纸B4、A3、B3均可,其中选用纸张幅面积最小的是B4。因此本题选B项。 【答案】 (1)D (2)B,(20

9、14北京)“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图,回答问题。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差异。对比两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从中分析该地区的优势条件。从位置和土地面积方面对比,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地价较低;从资源条件分析,川渝地区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比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结合题干文字说明,有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政策支持;从劳动力分析,川渝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 【答案】 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

10、济发展潜力较大。,(2014新课标)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解析】 本题考查了区域经济发展,重点考查农业生产。第(

11、1)题,三江平原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自然环境保护较好;该地区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较少,环境污染较轻,因此环境质量优良。第(2)题,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主要从气温方面分析。较低的气温,较高的日温差都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第(3)题,化肥施用量主要与区域的土壤肥力有关,土壤肥力越高,作物生产量越大,施用化肥量越少。同时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也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第(4)题,“中国绿色米都”美誉的获得主要与区域的大米品质、生产规模、单产量、商品率等方面分析,该地区是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12、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一、单项选择题 我国“十二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

13、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完成13题。 1以上划分是按( ) A单一指标划分的 B自然指标划分的 C综合指标划分的 D地理位置划分的,2关于所划分功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3这种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的特点是(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阶段性 【答案】 1.C 2.A 3.B,【解析】 此题可按以下思路分析: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等,很明显为综合性指标。优化开发、重点开发、

14、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中,部分主体功能区域是重叠的。划分的国土空间地区各具特色,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特点。,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如下图、四块区域,并将这四块区域命名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据此回答47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银色中国”与“金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 B“金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贺兰山 C“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为秦岭 D“银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巫山 5关于各区域某些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黄色中国”一年四季常绿

15、 B“金色中国”高寒 C“绿色中国”一年两到三熟 D“银色中国”伏旱,6各区域与主要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黄色中国”海拔高度所致 B“金色中国”海陆位置影响 C“绿色中国”流水侵蚀作用 D“银色中国”纬度位置影响 7应该说,这位教授所做的分区还缺一部分,这一部分应命名为( ) A黑色中国 B白色中国 C红色中国 D蓝色中国 【答案】 4.C 5.C 6.B 7.D,【解析】 我国东部以秦岭淮河为分界,分为北方与南方;西部则以昆仑山祁连山为界,分为大西北和大西南。南方气候暖湿,植被葱郁,可称为“绿色中国”;北方有广阔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可称为“黄色中国”;大西北荒漠、戈壁面积广大,黄

16、沙漫漫,可称为“金色中国”;大西南有雄浑的青藏高原,冰川绵延,雪峰皑皑,可称为“银色中国”。由此可分析各区域的特征和主要成因。蓝色中国指的是中国的海洋部分。,(2014苏北四市调研)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8关于该地从阶段到阶段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径流量减小 B城市人口数量增大,乡村人口数量减小 C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D农业生产产值下降 【答案】 C 【解析】 对比阶段到阶段的三幅图可知,阶段相比阶段,村庄的数量增大,且出现了小城镇,由此可知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9影响该地阶段到阶段农业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政策 交通运输 劳动力 市场 A B C D 【答案】 C,【解析】 读图可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