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625781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件(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考纲呈现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思维导图,考点一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考点二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考点三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考点一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一、对外开放的前沿,1.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2)国家的 对外开放 政策。,2.有利的地理条件 (1)良好的区位 (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温馨提示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 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

2、来促进工业化。,1.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 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具体如下图所示:,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知识拓展 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命题视角一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下 题。,1.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答案 D 本题以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图为背景,考查了城市化的相关知识。从图例入手,对比安徽省不同时 期三大产业的就业比重,判断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 就业比重增加,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了城市化 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D,2.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 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以下材料, 完成下题。 材料 下图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 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答案

4、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 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 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解析 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直接对比图 中各产业比例即可;对城市化推动作用的差异从第二、三产业增加人数 入手进行分析。,命题视角二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3.下图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问 题。 (1)自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4分) (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8分),答案 (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

5、比贵州 省的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 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注意仔细看图,从城市化速度、城市 化水平两方面回答。(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区位因素,以 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从江苏省的地理位置、地 形、交通、经济基础、受上海的影响等方面回答。,4.(2017江苏单科,29,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它 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 区。 材料二

6、图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图,命题视角三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区位分析,材料三 图为“我国1980年三次产业构成图”。,图,(1)改革开放后,1980年国家首先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简述我国当 时的产业状况及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 (4分) (2)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1992年国家选择浦东设立新区,旨在将浦东新 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核心区。与深圳特区相比, 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有 。 (4分) (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 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 (4

7、分),(4)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的地理科学重 要思想是 。(1分),答案 (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 邻近香港 (2)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大 (3)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 快速交通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 (4)因地制宜 解析 本题以我国三个区域区位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的区 位分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读图归纳能力。从材料三中可知1980年我国第二产 业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最小。从材料二中可看出深圳最特殊的区位 条件是邻近香港。 (2)本小题主要考查读图对比分析能力。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的 区位

8、优势是滨长江、依上海。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内河航道,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交通发达,经济腹地广。 (3)本小题主要考查提取图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二的图中可知雄安新 区空间位置特征是邻近北京、天津和靠近渤海,但有一定距离(有规划 的快速交通与北京相连)。北京是全国科技、信息中心,因此快速交通 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是雄安新区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 (4)本题主要分析了三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的差异,因此充分体 现了因地制宜的地理科学思想。,考点二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问题产生的原因 (1)受地区 产业基础 和 市场腹地 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 吸引力正在下降。

9、 (2)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2.问题与对策,温馨提示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非 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统筹规 划,及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就会大大减少产业升级困难、城市建设 落后和生态环境等问题的产生。,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2.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治理措施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 堵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 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

10、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 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命题视角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市,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城市用 地日益紧张,滨海地带的开发成为热点。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完成(1)(3)题。 材料一 长江口及上海市区域示意图(图)。,图,材料二 19872006年上海市F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图)。,图,(1)上海市精品钢铁、化学和船舶工业基地(区)布局的总体特征是 ;影响微电子产业基地布局的最重要因素是 。,(

11、2)S处临近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港洋山港,有铁路抵达和高速公路经过。 目前上海市正在S处建设临港新城,简要分析该新城发展的有利条件。 (3)上海市在F围垦区内规划建设工业开发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在 引进工业企业与开发区建设中应防止出现哪些问题?,答案 (1)临江濒海、位于郊区 技术与高素质人才 (2)滨海地带,用地充足、环境条件好;靠近装备产业基地、临近洋 山港,有产业支撑与居住需求;交通条件好,对外联系方便。 (3)严格工业企业准入,防止传统工业企业的过度引进;合理布局工 业企业,防止土地资源浪费;严格控制工业“三废”排放,防止生态破 坏与环境污染;做好海岸带防护,防止台风等自然灾害对工业

12、生产的 影响与破坏。 解析 (1)本题考查工业区位。读图归纳工业基地(区)布局的总体特征 是临江濒海、位于郊区。微电子工业属高科技产业,其布局的最重要因 素是人才与技术。(2)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分析,可从自然方面(位 置、环境等)、社会经济方面(交通、土地成本、依托产业),结合材料及,上海实际说明其优势。(3)根据材料二,从引进工业与开发区建设导致 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入手有针对性地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大致可分为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问题几个大方面,然后提出防止问题出现的 相应措施。,考点三 (拓展考点)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 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江苏省为例,1.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的优势条件,2

13、.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1)工业化:目前总体上处于中级阶段,其进程呈现明显加快的特征。 (2)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3.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命题视角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我国明确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 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材料二 图甲为长三角城市分布图,图乙为长三角地区苏州、嘉兴经济 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图。下表为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 市群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对比。,图甲,图乙,(1)分析两大城

14、市群的共同特征。 (3分) (2)在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方面,首位城市应重点发展下列哪三 个产业? 、 、 。(填写序号)(3分) 国际金融 机械制造 服装制造 石油化工 文化创意 进出口贸易 (3)苏州和嘉兴与首位城市距离相近,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相似,分析两 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5分) (4)为把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采取的 措施是 。(3分),答案 (1)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 城市等级体系完整。 (2) (3)苏州发展速度快于嘉兴;苏州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嘉兴。产业发展政 策;产业基础;与周边城市联系;交通条件(

15、通达性)。 (4)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减少 行政壁垒;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 解析 (1)本题考查城市化及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图甲可判断城 市等级体系和城市化数量特征,表中反映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人 口密度等信息。 (2)本题考查不同等级城市的功能。首位城市上海经济发达,科研力量,强,基础设施完善,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交通便利,适合发展国际金融、 文化创意、进出口贸易等产业。 (3)本题考查经济发展及其原因。根据图乙可知,苏州和嘉兴经济发展 的差异主要包括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差异,其原因包括城市内部的产 业基础和政策,还有城市之间的联系和协作。 (4)本题考查城市群。建设城市群的核心是达到整体的最优,需要采取 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内部的分工和协作,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等 基础设施和减少行政壁垒;和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相比,可知长三角城市 群的城市化水平、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程度有待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