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明的踪迹单元整合课件 鲁人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624967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明的踪迹单元整合课件 鲁人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明的踪迹单元整合课件 鲁人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明的踪迹单元整合课件 鲁人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明的踪迹单元整合课件 鲁人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明的踪迹单元整合课件 鲁人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明的踪迹单元整合课件 鲁人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明的踪迹单元整合课件 鲁人版必修3(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整合,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无数的辉煌文明与不朽文化。从波斯米亚平原的楔形文字到尼罗河畔巍峨庄严的大金字塔,从神圣的雅典卫城再到我们中国的莫高窟,以及我们最为熟悉的曾经狼烟四起、震慑四方的万里长城,这些都令人感慨不已又激动万分。然而,时间流逝,“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多数的奇迹今天只剩下了一副躯壳,成为文明的标本。文明行走在历史的空间里,闪现在历史的踪迹里。历史里老相片像风干的陈年墨影,散发着它的墨香,同时,墨干了,凝固了,也冻结了,风景和文明被永远地定格在那里,呼唤着我们去解读。文明就在这静止的历史空间里行进,我们就这样漫溯而上,背水而立,触摸文明的踪迹,我们感到,文明的碎片需

2、要我们解读,历史的踪迹需要我们追寻,未来的文明的发展需要我们思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我们表达。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它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然后,我们也会骄傲地发现:历史在进步,文明在发展,我们在成长。,本单元选入的文本,既有古代散文,又有当代散文。所选文本都紧紧围绕“文明的踪迹”这一主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散文是高考的考查重点,从选材上看,偏重于文学作品中的优美散文。字数一般控制在1 100字左右。所选材料大多抒发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热爱和赞美之情,感悟对生活、社会的体验,展示作者对追求人生真谛、感悟生命光彩、关注社会生活的情怀。所选材料既有丰富的文学性,

3、又有极好的教育意义,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散文的设题更强调综合性、整体性,对局部问题的考查(如对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对句子表达技巧的分析等)会强调从全篇着眼,思考的维度有所拓宽;谋篇布局的考查将会增加分量,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考查探究能力依然是命题的热点。,散文阅读技巧 1.提取文本信息,弄清时代背景。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离不开时代背景。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许多文章时代背景都不是直接交代的,需要考生通读全文,提取文本信息,来推断出时代背景。 2.感知形象含义,体察作者情感。一篇散

4、文的情感始终贯串全文,作者常常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或喜、或忧、或悲、或思的情感,通过情感倾向的宣泄表达出文章的主旨。在答题的过程中通过对散文情感的体味来把握文章的主旨也就不容忽视,因此需要学会在品读过程中由体味作者的情感进而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3.理清文章脉络,把握结构层次。梳理文章层次,大致了解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弄清每部分是从哪个角度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的。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4.归纳主题思想,找准答题角度。分清文章信息的主次,对主要信息要进行综合概括,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真正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归纳中心,是答题的灵魂。所有问题的

5、回答,都离不开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每部分都是从不同角度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的。所以,应该找出重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在原文中画下来,稍作变换,就成了下面答题的语言材料。问题的角度大多是问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层次结构、重点语句的含意和作用以及艺术手法等。试卷上问题的形式是不同的,说明答题的切入点是不同的;但是,殊途同归,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在答题的时候,从所问的问题入手,最后落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文章的中心思想。,5.掌握答题术语,圆满写出答案。高考阅卷时,术语是给分的一个依据。高考的大阅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微型小说。在文学

6、作品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中也经常遇到)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题目,其要求一般为: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只有掌握答题术语,才能圆满写出答案。其中,最难把握的就是表现手法方面的问题。具体介绍:,(2011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

7、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洌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夐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

8、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旅途中

9、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

10、、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祇,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11、。”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濛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解析:B项,“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

12、重负担”错,在文中没有根据,属无中生有。C项,“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濛笼罩,真相难以认清”错,属于牵强附会,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答案:BC,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解析:开头引用古诗句的用意,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从内容上看,“万里尽黄沙”的荒凉与美丽富饶的真相形成对比,突出现实的美好;从形式也就是从行文上看,它引出了下文对河西走廊的描绘。考查结尾处引用的用意,要充分考虑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从上文看,“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暗示出引用句对上文的印证作用;从下文看,“我也即兴赋诗”暗示出引用句引发出的作者的诗句。 答案:开头以古诗

13、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的关系,引发作者以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3.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从行文结构上看,“雪”起了贯串全文的线索作用;从“雪”在文中显示的内容看,它哺育了河西走廊的世代子孙,赋予了祁连山以壮丽景观;从“雪”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看,它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载体,同时作为鲜明生动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感染力。 答案:“雪”

14、是贯串全文的线索;“雪”化成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4.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 解析:解答第一问,要联系具体语境,看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原文在此句之前的一段,说“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通过神话传说,可以“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由此可以知悉“观山如读史”的原因。第二问要在准确理解“

15、观山如读史”含义的基础上,联系生活经历或阅读经验思考其给予自己的启发。此题虽然是开放性的问题.但仍要从“观山如读史”的理解出发,紧扣“启示”,不可随意为之。,答案: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有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 第二问:(示例)“观山如读史”,这句话让我想了很多。 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有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也有辽阔的东海;有雄踞亚洲的青藏高原,也有浩荡东去的长江黄河。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演绎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遂使我国的山山

16、水水,呈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双重景观。所以我们的古人教育他们的子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书里的历史是死的,而寄托在山水之中的历史是鲜活的。苏轼来到长江边上,看到三国故垒,眼前涌起赤壁之战的烟云,脑中浮现一个个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所以,游历也是一种学习。行走在中华大地上可以领略我们民族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暑假寒假、“五一”“十一”,让我们背起行囊,去昆仑山拜访西王母,去曲阜叩问孔夫子,去汨罗江边祭拜屈原,去泰山领略秦皇汉武封禅的壮观 于是我们明白:山不仅是山,它还是历史;水不仅是水,它还是人文。,【技法点拨】 本单元所选三篇文章,均出自大家手笔,写得文采飞扬,思想深刻,观点鲜明,撼人心魄。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有条有理的议论,叙议结合,夹叙夹议。兰亭集序先叙后议,都江堰古希腊的石头边叙边议,都收到了显著的艺术效果。 怎样写好夹叙夹议类的文章呢? 首先说“叙”。叙述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它的特点是陈述过程,即叙述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有时“叙”并不求完整,但要有效,能为“议”打下基础。没有丰厚的记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