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区)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二 古诗文阅读 第十九讲 文言文阅读(一)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624449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2.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地区)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二 古诗文阅读 第十九讲 文言文阅读(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广西地区)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二 古诗文阅读 第十九讲 文言文阅读(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广西地区)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二 古诗文阅读 第十九讲 文言文阅读(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广西地区)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二 古诗文阅读 第十九讲 文言文阅读(一)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广西地区)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二 古诗文阅读 第十九讲 文言文阅读(一)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地区)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二 古诗文阅读 第十九讲 文言文阅读(一)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地区)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二 古诗文阅读 第十九讲 文言文阅读(一)课件(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九讲 文言文阅读(一),一、(2016梧州)课内文言文阅读。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D,A,二、(2016安顺)阅读下面古文,完成题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

2、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

3、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时(时候),发扬光大,选拔,身份低微,见识短浅,D,一、文言文试题基本的考查内容多是解释词语(包括实词、虚词)、翻译句子、朗读断句、内容的分析与理解、感悟或启示等。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应对的策略就是平时多积累,课外阅读虽然选文是课外文段,但考点依然在课内。第1题四个词语中,“阙”是通假字,“奔”词类活用,这里指飞奔的马。“间”是间隔的意思,“绝”一词多义,在这里应该是消失

4、的意思,所以此题答案D。第2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复习时一定要牢记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做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理解辨析,A项中“以”皆为因为的意思。B项“其”分别为指示代词“这”;副词,表示委婉的语气。C项“于”分别为介词,表动作发生的处所;比,表示比较。D项“之”分别为助词“的”;动词“到、往”。,二、第1题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秋”“卑鄙”皆是古今异义,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第2题根据学习积累,了解“以”的几种用法,分析各项句子的意思,比较判断“以”字用法的不同,判断答案。D句与例句中的“以”

5、皆为介词“把”。,文言词语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虚词考查一般集中在几个常见的虚词上。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主要有:之、其、而、以、于、为、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之、其、而、以、于。实词考查,广西各地近几年中考题多采用几种考查形式:一是对四组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给出四个词语,要求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实词的考查,不是对课本知识的简单回忆,而是重在考查学生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分析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文言虚词考查注重理

6、解和运用,而不考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主要考查的内容是: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文言句子的翻译。中考以考查实词为主,虚词次之,常见的考查方式有两类:一类是主观题型,包括具体解释、填空、简答等;另一类是客观题,包括辨析选择、判断正误等。大多在文言文阅读中考查,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一、实词的用法 1古今异义词 (1)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 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

7、在则仅仅指臭味。 (2)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3)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 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执,性格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浅陋”,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

8、,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4)词义转换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换。主要有以下几种: 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 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2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

9、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来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如“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现举两例: (1)亡 通“无”。 河曲智叟

10、亡以应。 逃跑。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灭亡。 国恒亡。 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 (2)安 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风雨不动安如山。 疑问代词,怎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 动词,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原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

11、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5)一般名词做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6)方位名词做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

12、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7)时间名词做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做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8)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用法。又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

13、“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9)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又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是本字,乙字是通假字。 二、虚词的用法 常见的文言虚词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2起组合作用的,如“

14、以”“为”“于”。 3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 4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焉”。,三、解释文言词语的方法 1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和常用文言虚词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2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会”可组词为“会合”“聚会”。 3推断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推测其意义,这种方法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如:上使外将兵。根据句意,“将”是动词,只能解释为“带领”“率领”。

15、,一、(2016柳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16、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A,C,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二段正面写水,侧面写鱼;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B【乙】文第一段先写滁人之游,再写太守与众宾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 C【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境。 D【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乙】文则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 点拨:甲文第二段应为“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4把【甲】【乙】两段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