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优质公开课精选——《孔孟两章》

上传人:高远 文档编号:86606964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1.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语文优质公开课精选——《孔孟两章》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中小学语文优质公开课精选——《孔孟两章》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中小学语文优质公开课精选——《孔孟两章》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中小学语文优质公开课精选——《孔孟两章》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中小学语文优质公开课精选——《孔孟两章》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语文优质公开课精选——《孔孟两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语文优质公开课精选——《孔孟两章》(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孟两章,执教教师:XXX,1背景链接 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宫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这两位弟子的对话。,寡人之于国也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

2、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迫不及待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古代汉语判断句 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五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3、) 5主语“是(为)”谓语(“安能辨我是雄雌?”),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动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7)句式:省略句 译文:先前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

4、,(5)胜 驴不胜怒,蹄之_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_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_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_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答案:(1)名词,数目、数量;数词,几、若干;名词,命运;副词,shu,屡次;数形容词,c,密、细密;动词,sh,计算 (2)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副词,仅、只;名词,通“值”,价值;副词,径直、直接 (3)动词,发射;动词,征发、派遣;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动词,花开;动词,出发;动词,实施;动词,发出、抒发,(4)名词,兵器;名词,战争;名词,军队;名词,士兵 (5)动词,承受;副词,尽;此形容词,胜利 动词,超过;形容词,优美的 (6)介

5、词,比;介词,对;介词,在;介词,到;介词,与,和 (7)介词,用、拿;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介词,按介词,把;动词,认为,(8)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结构助词,“的”;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或为兼词“于之”,向他们;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 (9)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然而、但是;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 (10)顺接连词,就、那么;转接连词,却,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

6、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

7、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韩生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韩生面向南坐”。 (4)鸡豚狗彘之畜 句式:_ 译文:_,8“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_ 提示: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

8、见增多。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名家视角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运用“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迫使梁惠王承认自己“尽心于国”之举,只是临时应付,不是真正爱民,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还运用“连锁推理”形式,强调了实行王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入手;还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接受教化,懂得“孝悌之义”,以解决精神文明问题,才能使民心归附,国家兴盛。,文章在写作上结构严谨。孟子

9、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上下求索 在冉有、季路向孔子报告了“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后,孔子对冉有进行了含蓄的批评,而冉有却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对此,孔子是如何批驳的? 探究思路 审清题意,明确方向研讨相关内容分点概括分析,探究结论 _ _ 提示: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否则,

10、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用比喻。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比喻冉有、季路之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久之前,吴某经营的“平安”号货船(吴某已在保险公司为船只投了保)在装货时翻船沉没。吴某随后与某打捞公司签订了沉船打捞合同,约定打捞总费用7万元,合同并附有补充条款“打捞完毕先付打捞费1万元,余款由保险公司理赔时一次性付清”。打捞公司将船打捞出水,吴某支付了1万元打捞款。后来,保险公司以事故损失不属承保范围为由拒绝吴某索赔。吴某以此为由拒绝支付余下6万元打捞费给打捞公司。,于是打捞公司将吴某告到法院。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吴某认为,自己与打捞公司签订的合同属于附

11、加条件生效的合同,该合同补充条款约定“余款由保险公司理赔时一次性付清”,由于保险公司还没赔款,所以该条款生效期还未到,因此拒绝支付剩余打捞费用。,站在打捞公司的立场上,你将怎样对吴某的观点进行辩驳?请拟写一段有利于打捞公司的辩词。 _ _ 提示:(1)保险公司拒绝赔偿,而不是尚未赔偿,因此“该条款生效期还未到”不成立。 (2)保险公司是否赔款,是保险公司与被保险者之间的事,不能作为吴某拒绝支付打捞劳务费的理由,吴某应按合同约定支付剩余打捞费用。(写驳论文字,首先要找到敌论中的错误与破绽,只有找到了靶子,才能有的放矢。,吴某拒交6万元打捞费存在两点无理:一是等保险公司理赔时一次交清;不等于让保险公司交付,这6万元打捞费仍需由吴某交付;二是吴某与保险公司的关系,与吴某与打捞公司的关系并不构成任何因果关系,是两个独立的关系。因此,吴某拒付是无理的。,谢谢观看,请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