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12册语文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601138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PT 页数:126 大小:8.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12册语文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苏教版12册语文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苏教版12册语文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苏教版12册语文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苏教版12册语文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12册语文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12册语文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ppt(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金华的双龙洞,苏教版 六年级 语文 下册,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汉族人,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课题简介,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看课题提问题:,(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2、(2) 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 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臀,漆,笋,臀部,漆黑,竹笋,tn,q,sn,我能行,浙江 罗店 一簇 突兀森郁 臀部 杜鹃 油桐 石笋,zh din c,w tn jun,tng sn,甸,鹃,桐,沉甸甸,杜鹃,梧桐,din,jun,tn,我能行,jun tng tn sn 杜鹃 泡桐 臀部 竹笋 明艳 仰卧 蜿蜒 盘曲而上 变化多端,浙江 一簇 或浓或淡 上

3、源 稍微 擦伤 石钟乳 聚集,孔隙 仰卧 系绳 稍微 撞破 额角 鼻子 登陆 漆黑 蜿蜒 变化,浙江 油桐 臀部 额角 蜿蜒 稍微 盘曲而上 突兀森郁 或浓或淡,多音字,zhun(转折) 转 zhun(转动),q(弯曲) dio(调子) 曲 (盘曲而上)调 tio (调节) q(歌曲),词语解释,盘曲:盘旋曲折。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例句这棵树的枝干盘曲而上,很有意思。 映山红:杜鹃花。 明艳:明亮鲜艳。例句公园里,花红柳绿,一片明艳。 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态势,本课指山高大宏伟的样子。,名目:事物的名称。 颜色各异:颜色很多,各不相同

4、。 观赏:观看欣赏。 例句这一天风和日丽,老师带我们去公园观赏牡丹花。 十来进:房屋分成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十来进就是从前到后十来个庭院连在一起。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样。 例句火烧云的形态变化多端,真好看。,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有时候。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1、 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3、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

5、意图 4、 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1、 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4、 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1金华罗店入山2洞口3外洞 ( 1 路上 ) 4孔隙5内洞6出洞,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 理清线索: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再读课文,讨论分段并概括大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第二段(第23自然段):路上见闻。,第三段(第47自然段):游览经过。,另外一种分段方法,第一段:(

6、1)游双龙洞。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看到的。 第三段:(4)对外洞的介绍。 第四段:(5)对孔隙介绍。 第五段:(6,7)对内洞的介绍。,入口,4 记金华的双龙洞,1、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段,说说从这段中你知道些什么。,时间:,地点:,事件:,4月14日,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作者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自由读2、3自然段。画出相关的景物和特点。,2、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7、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3、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作者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自由读2、3自然段。画出相关的景物和特点。,映山红 沙土 油桐 新绿 溪流,映山红,映山红,映山红,油桐,油桐,新绿,新绿,作者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映山红(有精神) 沙土 (粉红色) 油桐(正开花很不少) 新绿 (或浓或淡) 溪流(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时时变换调子),一

8、片明艳,(2)“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感 到“眼前一片明艳”?,(2)“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感 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明亮鲜艳。 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1)入山看到的景色。“山上开满了映山红眼前一片明艳。”“一路迎着溪流从洞里出来的。”这部分课文应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踏上旅途的愉快心情。,课文分析,作者去双龙洞的路上,还听到了什么?,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 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明写溪流,暗写山势

9、。,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 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句子练习,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你能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吗?,1、,1、小猫的性格有些古怪,时而调皮,时而乖巧,时而贪玩,时而尽职。 2、这首歌的调子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轻快,时而缓慢,真好听。 3、天上的云变化多端,时而像奔马,时而像绵羊,时而像雄狮,时而像猛虎,真奇妙。,“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这一段话作者抓住溪流进行

10、观察来具体描写。因为水有源,既然溪流的水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因此“一路迎着溪流”,这既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关系,也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刚好相反。溪流声时时变换调子,实际上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句点明了双龙洞的准确位置,同时也为作者开始参观双龙洞起了过渡作用。,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第4-7自然段,说说外洞,孔隙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外洞:,宽敞,孔隙:,窄小低矮,内洞:,黑暗、宽广、奇异,浏览第4自然段,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自由读第4自然段,思

11、考:外洞有什么特点?,4、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外洞,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打比方,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孔隙有什么特点?,5、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

12、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1、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2、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

13、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3、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4、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尽管作者按照进入内洞的顺序来写,但是作者却从四个方面来反衬出空隙的“小”,这就是反衬手法的作用。,(小船),(拉船),(坐船),(感觉),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讨论:,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

14、就越强 。,窄,矮,险,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须仰卧船中,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挤压过来,孔隙的特点,内外洞有石屏相隔,仅通水道,长十余米,宽三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有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摘自新浪网,孔隙一段的写作特点: 通过描写船小及作者的感受写出孔隙的特点。 (借其他事物描写本事物),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15、思考:第六段主要写什么?有什么特点?,6、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双龙洞”名字的由来:,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 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 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 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 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能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是作者观看内洞以后,对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总体概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端”,项目。“变化多端”,就是变化多种多样。“异”,不同。“颜色各异”,就是颜色各不相同。“即使”,就算是,表示一种假设,说明了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绚丽多姿,奇特好看,如果想象成各种神仙、动物、宫室、器皿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