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高频考点 微型主题 热点聚焦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547286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3.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高频考点 微型主题 热点聚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高频考点 微型主题 热点聚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高频考点 微型主题 热点聚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高频考点 微型主题 热点聚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高频考点 微型主题 热点聚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高频考点 微型主题 热点聚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高频考点 微型主题 热点聚焦课件(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解读 1政治体制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状况,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差别很大,没有绝对正确的世 界唯一的政治模式,政治体制不同充分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 的多样性、差异性及相互包容性。但是各种政治模式相互碰 撞、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从专制、人治走向民主、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2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与创新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命题多从中外重要政治制度发展演变、中西政治制度的差异及影响、中外围绕权力监督与平衡的变革及政治体制的演变趋势等角度考查;其中,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西方古近代民主政治的演变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链接主干 1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

2、中央集权制度。 2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罗马的法律制度。 3近代西方英、美、法、德资产阶级代议制。 4巴黎公社与俄国十月革命。 5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尝试。 6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历程。,深化拓展 1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制度的特点 (1)建立多途径、多环节的整体监督机制:首先,在国家机构设置上遵循分散权力的原则。其次,在职官选拔任期上严格标准、严格权限、严格程序。最后,加强对行政官吏的司法监督。 (2)建立了颇具特色的监察制度: 监察权的独立性。监察权的权威性。 监察范围和内容的广泛性。 设专门言谏官,约束皇权。 加强对监察官的监督管理。,(3)“监督”的主体与客体均来自于行政内部:尽管也有相对

3、独立的司法系统和监察体制,但最终都依附于专制皇权之下,没有真正的独立可言。皇帝的开明与否与监督制度的运用状况有直接的关系,这是专制制度的必然结果。 2全面理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1)内涵:分权制衡是近现代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制衡学说源于分权思想,本质是权力约束权力。其中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是西方分权相互制衡的基本原则。,(2)起源:分权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最终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3)与权力监督的区别:权力监督是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权力监督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权力约束;在民主政

4、治中,权力约束最主要的形式是权力制衡,权力监督只是一种从属的权力约束。 (4)作用:近代法治产生后,以权力制衡为核心的法治原则替代权力监督,成为民主政治最主要的制度保障。,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B,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据材料信息可知强调 国会、总统各有自己的权力,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 原则,故选B。材料没有强调军权和行政权的高低,排除A;

5、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分权和制衡原则,总统权力至上和国会处于权力中心都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排除C、D两项。,主题解读 1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政治力量的对比以及政治利益的划分情况,是由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和状况。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历程,反映了世界政治、经济、外交的变化。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是深受世界政治格局影响的。 2高考命题重视对国际政治格局与外交的考查。命题多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世界大国的外交政策、大国外交关系,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政治格局及中国与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关系,近现代中国的外交等角度考查本主题。

6、,链接主干 1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特点及影响。 2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解体及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3世界政治格局演变过程中世界大国的外交政策及大国外交关系。 4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历程及外交的近代化。 5现代中国的外交历程及政策的调整。,深化拓展 1认识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1)国际政治格局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争夺的持久性、妥协的暂时性,任何格局都会发生变化;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终极力量是大国经济力量的对比;任何国际政治格局都不可能真正缓和国际关 系,只能暂时掩盖诸多矛盾。 (2)新的国际格局的变动是在和平方式下进行的,需要通过世界主要力量间

7、的长期角逐、斗争和妥协来实现,加之两极格局解体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决定了新旧格局交替是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3)要想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致力于发展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作为当代中学生,要感受到自己担当的历史使命,要有努力学习、顽强拼搏和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2认识近现代中国的外交 (1)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2)新中国成立后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

8、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2015河北邯郸质量检测)撒切尔政府在1983年大选获胜后的几年时间,积极开展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外交,撒切尔本人甚至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了六次高级会谈。这表明 ( ) A英国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 B撒切尔政府外交政策灵活 C美苏“冷战”格局的终结 D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在撒切尔夫人上台后,积极开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说明了其外交政策的灵活性,故选B项。美英关系在材料中未体现, 故A项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与材料时间 1983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英国的外交政策, 没有体现欧洲政治一体化,故D项错误。,

9、B,主题解读 1所谓“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人类文明演变历史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梳理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衰背后的原因,是本主题的关键主旨。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德国、美国、前苏联等大国的兴衰历程,分析其崛起为世界大国的经验,认识大国衰落的教训,更好地为当今中国走和平崛起之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提供经验、教训,使中国可以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2高考命题重视从世界性大国崛起的政治、经济、思想、 科技文化角度考查近代以来主要世界性大国兴衰的历程、措施、特点及兴衰的成因,也注重

10、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民主独立富强探索与抗争的角度考查近代“中国梦”,还从世界政治 格局多极化、经济 全球化趋势角 度考查现代“中国 梦”等,复习备考时应从多角度理解认识大国崛起的历史启 示。,链接主干 1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中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的兴衰。 2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以来近现代大英帝国的兴 衰。 3两次工业革命以来德国兴衰的经验教训。 4从美国独立后到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美国强国之路。 5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 6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富强、复兴的历程。,深化拓展 1对近现代大国崛起的反思及认识 (1)反思 俄罗斯(苏联、俄国):

11、经济、政治、法律等各项改革要协调进行;经济改革要关注民生的改善;政治改革要关注权力的监督和法制建设;各项政策要随环境、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改革的挫折意味着新起点的开始。 德国:分裂削弱国家实力,统一能增强国力;外交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在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上结盟或不结盟都是为了谋求国家利益;积极的民族精神能使国家奋起,扭曲的民族精神易使国家偏离正确的轨道。,美国:科技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善于抓住机遇和吸收外来优秀成果提升自己;法律是自由的保障,重视法律制度建设;发展不能以强权为保护伞。 (2)认识 大国崛起不能靠武力。 许多大国只是昙花一现,唯有葡萄牙、西班牙、英、法、美、俄才算得上是

12、真正大国。 葡萄牙、西班牙是市场经济的发端国、英、法是自由市场经济和多党议会制的创始国,美国是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与政府干预有形的手共同调节经济的开山之祖。 这些国家都没有离开市场经济,都有一个稳定的宪政制度。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近现代“中国梦”的主题内容 (1)中国梦的主旨:“振兴中华”。此口号最早是孙中山在1894年兴中会成立章程中讲到“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时提出的。 (2)“中国梦”的“两个百年”历程 从1840年到1949年,特征是找到复兴之路,实现国家独 立、民族解放。 从1949年到新中国建立100周年,特征是完成现代化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建成富强、民主、

13、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中国梦”的“两重任务”:实现民族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4)“中国梦”的启示: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建党和新中国建立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关键历史节点;国家独立是“中国梦”实现的前提;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动力。,(2015山东菏泽高三3月模拟考试)有人认为:“如同西班牙漫长的16世纪、荷兰漫长的17世纪、英国周期漫长的19世纪一样,美国漫长的20世纪进入百年周期的终结阶段”。上述四国确立各自”漫长世纪”的共同因素是( ) A金融霸主的地位 B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C经济体制的

14、创新 D拥有广大的殖民地,B,解析 材料的关键是“共同因素”。西班牙没有成为金融霸主,故A项错误;无论是西班牙、荷兰、英国还是美国,均具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故B项正确;西班牙没有进行经济体制创新,故C项错误;美国没有广大的殖民地,故 D项错误。,主题解读 1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城市的功能、规模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城 市在古代早已出现,但是城市化却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城 市化是人类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 主的现代化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过程,即农业人口非农业化、 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 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

15、、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2高考命题一般会从古代农耕经济的城市、工业革命时期中外城市化、中国近现代的城市化等角度考查古今中外城市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影响等。 链接主干 1中国古代“城”与“市”的沿革过程及城市商品经济、社会习俗的变化。 2近代工业革命后西方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 3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4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特点及影响。,深化拓展 1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 (1)传统的政治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益活跃。 (2)城市布局从严格控制坊市界限到逐步打破坊市界限。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6、(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2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 (1)城市化的动力 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城市。 蒸汽机和电力的使用解决了工业城市的动力问题,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强了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 (2)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活动的聚集地,相对集中的社会群体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向。,城市是工业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地区,聚集在城市的企业相互交流,人员的自由流动,技术不断提高,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不断发展,城市成为各国或各地的文化中心。 城市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压力,工业污染严重、生活压力增大、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困惑着近代工业城市的发展。 3中国近代的城市化特点 (1)伴随着半殖民地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