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苏轼)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532690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5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龙吟(苏轼)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水龙吟(苏轼)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水龙吟(苏轼)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水龙吟(苏轼)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水龙吟(苏轼)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龙吟(苏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龙吟(苏轼)(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随遇而安 洒脱旷达,乐观豪迈 积极向上,前期,中期,后期,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

2、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等。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了解该词的风格:婉约 2、学生齐读 3、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不懂处,小组合作研讨。,这带有

3、白色绒毛的柳絮,象是花又不象是花,也没有人可惜它纷纷落下,任它飘来坠去。它飞入人家的庭院,落在大路的两旁,看起来似是无情之物,思想起来却似有万种情思和深意。这柔软的柳枝多象是少妇因思恋丈夫而愁坏的衷肠,那细长的柳叶又多象是她刚醒来时困倦的媚眼,想睁开时还闭上。这独守空房的少妇正做着一个好梦,杨花伴着她随风飘去万里,寻找那离家远游的郎君的去处,怎知突然又被黄莺骄沥婉啭的声音惊醒。 她不仅恨杨花飘坠殆尽,更怨那西园里满地的落花难以收拾。等到天亮到来和风雨过去的时候,杨花却已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呵,原来是飘落在碧绿的池水中,化作了片片浮萍。这原是点缀春色的杨花,大部分零落成泥化作尘土,小部分化

4、作浮萍随水流去了。再仔细看时,却原来那浮萍不是杨花,而是一滴滴思妇眷念丈夫的眼泪。,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展开,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痛苦。其实,这是诗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

5、进一步的深入,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具有了人的情感。,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一韵承接上一韵的“有思”,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有思”成为思亲少妇的“愁思”。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愁思”煎熬则“困”,“

6、困”则“娇眼”“欲开还闭”。思亲少妇的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地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的形态,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此句承接“有思”,此句化用唐人金昌绪之诗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少妇为何而思,原来是为远方的夫婿。梦中与夫婿重逢,却被黄莺的啼叫惊醒,如果让人不恼怒!,不恨此花飞尽, 恨西园、落红难缀。,以落红陪衬杨花,盖无论万红凋零,抑或杨花飞尽,都意味着花事已尽,春色将逝。“不恨”者,乃承上片“非花”“无人惜”而言。这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的意思

7、。,春水觅踪,可谓一往情深;但杨花不见,惟有一池浮萍在目,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人的春恨。 表达一种浓郁的惜花之情和春去之恨。,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奇妙的想像兼以极度的夸张 宋初叶清臣贺圣朝:“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的“一池萍碎”相应。 花尽难觅,春归无迹。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与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画龙点睛。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是离人的泪似的杨

8、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细看来,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评 点 精 粹,此首咏杨花,遗貌取神,压倒古今。起处,“似花还似非花”两句,咏杨花确切,不得移咏他花。人皆惜花,谁复惜杨花者?全篇皆从一“惜”字生发。“抛家”三句,承“坠”字,写杨花之态,惜其飘落无归也。“萦损”三句,摹写杨花之神,惜其忽飞忽坠也。“梦随风”三句,摄出杨花之魂,惜其忽往忽还也。以上写杨花飞舞之正面毕。下片,更申言杨花之归宿,“惜”意愈深。“不恨”两句,从“飞尽”说起,惜春事已了也。“晓来”三句,惜杨花之经雨也。“春色”三句,惜杨花之沾泥落水也。“细看来

9、”两句,更点出杨花是泪来,将全篇提醒。郑叔问(郑文焯)所谓“画龙点睛”者是也。又自“晓来”以下,一气连贯,文笔空灵。先迁甫(先著)称为“化工神品”者,亦非虚誉。 ( 唐圭章唐宋词简释),合作讨论: 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1比原作立意更高。 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上阕正面描写杨花,惜杨花之飘坠。 一惜其“抛家傍路”,由物及人; 二惜“萦损柔肠,困酣娇眼”,以

10、拟人手法直喻伤春思妇的形象。 三惜寻郎梦破,兼取杨花之象和思妇之神。 下阕以少妇伤春抒发杨花委尘之悲恨。由杨花而落红,想象成点点“离人泪”,物与人,情与景于似与非似之际交融为一体。 全词意象朦胧,明咏杨花,暗咏思妇。,2、构思奇妙: “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词中的主人公形象,词中有一个“寻郎去处”的人,一个哀怨的妇女形象。 在对杨花的柔情描叙里,我们仿佛眼见她的“娇眼”,“抛家傍路”“常思量”,“恨”离人,“望”流水,任由“离人泪”随流水而去。 风雨中的杨花如此,孤独寂寞的人也是如此。 苏轼是个男人,却站在女人的角度思考人生,叩问命运。他自己,又何尝不是流离之人。 出蜀道,进中原,遭贬谪,离别了母亲,离别了王弗,离别了朝庭,离别了父兄,这就是苏轼的一生,离别伤痛了他,也成就了他。 英雄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苏轼是铮铮男儿,也是有情有义的真汉子,如许感慨离别情绪,他才是一个丰韵的大文豪。 词人借杨花,思妇寄托身世坎坷之寂寞幽怨,抒情幽怨缠绵。,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请就本词咏物这一特点,结合全词内容简要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