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巴贝斯虫病的调查

上传人:极*** 文档编号:86532 上传时间:2016-11-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牛巴贝斯虫病的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牛巴贝斯虫病的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牛巴贝斯虫病的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牛巴贝斯虫病的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巴贝斯虫病的调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牛巴贝斯虫病的调查 几十年来,河南省唐河县对肉用牛和耕牛的循环系统疾病和一些传染病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但对肉用牛和耕牛的寄生虫病尤其是巴贝斯虫病的感染情况和巴贝斯虫对肉用牛和耕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情况缺乏系统的研究。为了给综合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笔者在河南省唐河县大河屯乡设立了试验点,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1 原体检查每天从发病肉用牛或耕牛的耳静脉采血涂成薄片,每次 23 片,以甲醇固定姬姆萨染色,油镜检查虫体。每张血片观察 5001000 个红细胞,观察虫体形态、大小、位置及染色质团等情况。行病学的调查对大河屯乡 20002002 年肉用牛和耕牛的临床症状、病理

2、变化、发病地点、同群牛头数、发病率以及疾病流行季节、发病牛来源、种类和年龄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疫区的肉用牛和耕牛进行血液染片检查,普查带虫情况。播媒介的调查在发病较多的村子每月采集肉用牛或耕牛的硬蜱或扇头蜱,来鉴定种类,同时对牛体表的硬蜱感染情况和寄生部位进行分析。2 原体经过调查,试验点只有双芽巴贝斯虫,寄生于牛的红细胞,虫体以“一分为二”(成队出芽繁殖)的方式繁殖,在分裂过程中,形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环形、圆形等,典型的形状为梨形,单个梨籽形虫体长达 常见的 2个梨形虫体以其尖端成锐角相连,梨籽形虫体的长度通常都大于红细胞半径。用姬姆萨氏液染色后,虫体原生质呈浅蓝色,有一个染色质团块和由这

3、个团块伸出的一条由染色颗粒构成的索状物,均染成暗红色。虫体一般都寄生在红细胞的中央范围内,虫体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虫体中央淡染,形如空泡,染色质为两块团,位于虫体边缘。每个红细胞内虫体数目为 12 个,很少有 3 个以上的。红细胞感染率约为 2%15%。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病牛精神很差,食欲废绝或不振。体乏而常卧地不起,强行扶起后站立不稳,驱赶行走,摇晃几步后倒地不起,鼻镜湿润,结膜苍白,有的角膜有出血斑点,可视黏膜苍白,呼吸急促,心跳快,角温高,体温常在 40左右。此外,发现所有牛都寄生有大量的蜱。检验前一天死亡的 2头 1 岁牛内脏,可见肺一侧有瘀血,波及 1 个肺叶,肝表面黄染,切开后切面黄

4、如杏色,肝肿大,肝门淋巴结肿大,心外膜有散在的出血点,两侧相同。肝肿大、质脆,灰红色,被膜有出血斑点。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褐绿色。肾外膜有出血点,肾盂水肿,亦有出血点。心包积液,心内外膜有出血点。所检牛真胃都有大量环状出血溃疡斑,边缘隆起,中间凹陷。根据高热、贫血、出血、淋巴结肿大、肝肿大并黄染、脾异常肿大及真胃球状出血溃疡斑等病理变化,结合牛体寄生大量蜱,临床初步诊断为牛梨形虫病。002 年试验牛的发病情况 20002002 年在试验点大河屯乡共发生巴贝斯虫病的试验牛为 36 头,死亡 8 头,其中,肉用牛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 而耕牛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 具体如表 1所示。表 1 试验点

5、 20002002 年试验牛的发病情况牛种类同群牛头数(头)发病数(头)发病率(%)死亡数(头)死亡率(%)肉用牛 部分病牛已经药物治疗。病牛的来源和发病年龄对 36 头发病牛的调查发现,其中外地引进的牛和异地放牧的牛占有 28 头,占发病牛总数的 当地牛 8 头,仅占发病总数的 表明了外源耕牛易感性高、容易发病。发病年龄从 犊牛到 7 岁的成年牛都有,其中 1 岁以下的 20 头,占发病总数的 24 岁的 8 头,占 56 岁的 2 头,占 7 岁的 6 头,占 由此可见,4 岁以下的牛发病比例占绝大部分。病季节和带虫情况据 20002002 年 36 例发病牛的调查,该病流行于59 月份,

6、78 月份为发病高峰季节,各月份肉用牛和耕牛发病数和发病比例见表 2。表 2 试验点牛发病的季节性月份(月)123456789101112发病牛数(头)00002812104000占总病牛比例(%)00 头肉用牛、500 头耕牛进行了血涂片检查,查出 10 头带虫牛,占总检牛数的 1%。的种类和牛体寄生情况经过鉴定,寄生牛体蜱主要是微小牛蜱。对其中 200 头肉用牛和 350 头耕牛的微小牛蜱寄生情况做了专门统计,其中肉用牛 25 头被寄生,寄生率为 寄生强度为 11108 只/头,而耕牛有 311 头被寄生,寄生率为 寄生强度为 551230 只/头。同时微小牛蜱在牛体内不同部位寄生比例也有

7、所不同,其中乳房部占 后肢内侧为 颈部 前肢内侧为 其他部位仅占 这表明微小牛蜱对寄生宿主的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小牛蜱的季节性消长微小牛蜱最早于 3 月底出现,4 月中旬后微小牛蜱逐渐增多,5 月中旬后数目急剧增加,68 月微小牛蜱达到高峰期,9 月中旬后微小牛蜱大幅度减少,12 月初消失。成蜱、若蜱 4 月上旬到 11 月下旬在牛体大量出现,幼蜱 610 月份在牛体出现。3 用牛和耕牛的发病与蜱活动的关系硬蜱是巴贝斯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尤其微小牛蜱是牛双芽巴贝斯虫病的传播者,虽然也发现了长角血蜱,但国内外还没有研究表明它也可以传播牛双芽巴贝斯虫病。通过调查表明,微小牛蜱在牛体寄生高峰期是 6

8、8 月份,而牛双芽巴贝斯虫病发生高峰期为 78 月份,很显然,微小牛蜱的活动与耕牛发病的季节性密切有关。同时微小牛蜱在不同牛体表寄生的情况也有别,从而导致发病情况差异显著。根据有关资料报道,黄牛的微小牛蜱寄生率(和寄生强度(301320 只/头)明显高于肉用牛。小牛蜱寄生的选择性陈天铎(1991)报道镰形扇头蜱仅寄生于水牛,而同群黄牛则仅有微小牛蜱寄生。吕文顺(1963)、刘忠灵(1988)对璃眼蜱、扇头蜱和革蜱的寄生部位曾做过详细报道,该研究同样发现微小牛蜱较多集中寄生于黄牛的乳房、后肢内侧和颈部位。则该次调查表明了微小牛蜱对不同宿主或同一宿主的不同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该次调查唐河县大河屯乡的放牧区发现,牧地多有大小不等的水塘,雨季易形成内涝,易造成寄生虫病的感染。另外冬季舍饲所用牧草也有一部分来自放牧地,感染虫卵或幼虫的机会增加,因此今后预防的重点应放在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划区轮牧,定期驱虫灭蜱,以减少寄生虫感染,尤其是双芽巴贝斯虫感染的机会和减轻双芽巴贝斯虫对牛只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专利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