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6项脊轩志练习粤教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522858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6项脊轩志练习粤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6项脊轩志练习粤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6项脊轩志练习粤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6项脊轩志练习粤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6项脊轩志练习粤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6项脊轩志练习粤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6项脊轩志练习粤教版必修(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项脊轩志细雨如烟,飘飘洒洒,悄然自白墙青瓦间滑过。那块“项脊轩”的匾额,斑驳、摇曳、渐渐消逝 或许,正如你雨打浮萍的坎坷一生?在蒙蒙细雨中,你锁眉,回首,毅然一甩衣袂挟风而去,空留一纸浸透泪迹的项脊轩志,远离此地 故人已逝,但一年一度的春风依然,她在发芽,抽叶,开花,还会结出黄灿灿的诱人的果实,映着孩子们红扑扑的笑脸。项脊轩,正向人们述说着那一段感人的往事,那一段刻骨铭心的亲情,你还听得到吗?美字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赏美文承受是一种力度人类本质上的沉重感,主要源自责任、期盼和压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和方式了。我们不可能也决不能无任何负载地来往于世,作为人必须有所承受

2、,承受我们需要承受的东西。在理想的王国里,我们承受亲人故人寄予的热望和要求;在生活路途上,我们承受着来自世俗的各种恶意与善待;在情感的海洋里,我们承受着人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和煎熬。我们承受着,承受着风霜雨雪,也承受着鲜花硕果。承受是一种力度和气度;是一种坦然的接纳和始终清醒的生命理念;是为实现自我的一种收敛;是为寻求迸发所做的自我蓄积。对人生的幸福和苦难而言,没有超越自我的气概,内视自守的精神品质,就不会在苦难的胁迫下,保持一个谈笑自如的我;没有对世情的彻悟,洒脱的生命情怀,也就不会在幸福的裹挟下,保持一个恬淡平和的心境。一个真正能够迎接和承受各种人生际遇和挑战的人,绝不是气量狭小的平庸之徒,

3、他可能会忧郁,但灵魂的天空不会黑云压城;他也许会兴奋,但热泪盈盈中他不会因此迷失方向。因为他能承受住自己。 一个善于承受、能够承受的人,人生的步履往往显得沉稳,但人生却因此丰富和深厚。承受了阳光,就有了鲜花硕果;承受了巨浪,就有了登临彼岸时的放松释然;承受了炼狱之痛,就有了获得新生的欢欣和感悟。承受的结果,是一种对灵魂的提升,道德的修炼,能量的聚集。每一次承受,无不宣泄和张扬着深厚博大的人格魅力。承受是一种精神,是人生苦涩而美丽的一番心境。不论你愿意与否,生活本身的内容,决定了我们终将是山、是海,是那只踽踽独行、默默跋涉的戈壁骆驼,终将以胸怀、以肩膀去承受生活的各种施加。生为人,我们需要承受,

4、只有承受。(摘自中国青年报)【课内挖掘】归有光初写此文时在18岁左右,正是踌躇满志,为博取功名、实现平生抱负、光宗耀祖而发愤读书的时候。尽管身处“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百年老屋”,且下雨的时候还“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然而心中的理想、平生的抱负让他苦中有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一个充满激情、奋发向上的读书郎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为之心潮澎湃;尽管读书的生活是那样清苦,陪伴他的只有寂寂的庭阶和时来啄食的小鸟,但只要有书做伴,即使是半墙的明月,斑驳的桂影,也让他觉得“珊珊可爱”。家族的败落离析、祖上的谆谆教导、祖母和母亲的殷切期望,更加激起他立志于学

5、、学有所成的决心,所以当忆起祖母当年对他说的“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和“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些话语时,怎能不令他“长号不自禁”!这长号是奋起的长号,这泪水是坚忍的泪水。大爱无声细微之处见精神亲情逝去的温暖精彩运用斯人已去,亲情永在那一口老屋是你志向的开始,那一声呼唤是你温暖的洋溢,那一次对话是你爱情的延续。可如今,只剩那如血的残阳拉长你瘦长的影子,撕扯你孤独的心灵,你的眼在流泪,你的心在滴血。到哪里去找寻往昔的点点滴滴?寂寞凄凉里,归有光,你将如何追忆那消逝的过往呢?虽然“百年老屋”几经兴废,三世变迁,人亡物在,但那浓浓的亲情却始终如一。【课外运用】老屋李祥

6、云一直以来,对老屋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闹不清为什么从老屋搬出这么多年,对它,我仍念念不忘。总想回去看看,就像看一位体衰力竭的长辈一样。或许,这也就是牵挂,只不过是对老屋的。离开老屋十多年了,我很少回去看过。只是在每年的大年三十,在父亲的提醒下才会提着一个几寸长的门头(春联的横批),去老屋处给它粘上一点红红的喜气。然而,这点簇新的鲜红却把老屋衬得更加衰败不堪了。望着老院内比人还要高的凄白的荒草,冷风吹来时它们的瑟缩似乎也在诉说着岁月消逝的无情。我于是在老院颓圮的墙边,在老屋残破的门前默然无语。老屋如同我脑海里的记忆,也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老去。老屋的门是苍然灰白的,老屋的锁是铁锈斑斑的,老屋的窗

7、是没了窗棂的,老屋的门槛是不复存在的。望着老屋,我有一种要打开锁闯进去的冲动。然而我没有钥匙,其实,老屋或许早已没了钥匙,谁还在这破旧的房屋中生活呢?尽管它还保存着家的全部含义。于是,我只好推推紧关的门,从可以插进一条胳膊的门缝里,看着我曾经生活过的老屋的内脏。那只放在门后的三斗桌子没有了,三斗桌子后面我经常坐的那张窄窄的矮凳也没有了,大床、木柜、盛馍馍的竹筐也没有了,在窗边咀嚼着干草伴我入眠的小山羊也没有了。没有了,所有的以前的一切,除了那个从梁上垂下来挂住馍筐的木钩以外,什么都没有了,映入我眼中的是墙上地上零乱地竖着、躺着的落满灰尘的旧木料,木料下那凸凹的墙壁和地面,还有还有地面上灰白相间

8、的几粒鸟屎。我无语,虽然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想哭的冲动,然而我无语。童年的无数个日子在脑海中一下子变得清晰无比。那个扎着两个羊角辫整天大喊大叫的小女孩呢?那个舞动着九节鞭、双锏、长枪的壮实的少年呢?那个在门口喊着我的乳名让我回家吃饭的美丽妇人呢?还有,还有那头整天被顽劣的小女孩骑着的忠实的老黄牛呢?我无语,也无泪,只是沉默。我知道这一切都将不复存在,就像老屋的土坯墙一样,终究有一天会随着时间老去。老去了,那美丽的妇人,那和蔼的中年汉子,那壮实的少年和那个顽劣的小女孩,以及我温厚的老黄牛。几只“喳喳”叫着的麻雀飞来,钻进老屋剥落了草灰的瓦缝里。我抬起头,望着那一个个洞开的瓦缝,感激着老屋每天的造访者

9、麻雀,只有它们没有忘记老屋。母亲蹒跚着走来,叫我回家。看着和老屋一样苍老的母亲,想起远在他乡的哥哥,我一阵黯然,搀起母亲的手臂,轻声说:“妈,回吧!”赏析:作者通过直觉思维,回忆童年、老屋,勾勒出往昔充满温馨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作者对老屋深深的留恋之情。行文中,作者总是把自己放到童年的环境中,表达感情真实,呈现出真实的情境。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修葺/鹿茸渗透/掺和冥然/瞑目B斑驳/般配庖丁/细胞婢女/脾胃C先妣/纰漏门扉/菲薄栏楯/循环D瞻仰/赡养应答/应届枇杷/琵琶解析:A项,q/rn,shn/chn,mn;B项,bn,po/bo,b/p;C项,b/

10、p,fi/fi,shn/xn;D项,zhn/shn,yn/yn,pa(轻声)。答案:C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B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胜:美C轩凡四遭火 凡:凡是D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解析:C项,“凡”意为“总共”。答案:C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B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D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解析:B项,“往往”古义为“到处”,今义为“每每,常常”;C项,“束发”,古代称“男子十五岁”,今义指“把头发扎起来”;D项,“方丈”古义为“一丈见方”,今义为“寺院中的住持”

11、。答案:A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中的“手”的用法不同的一句是()A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B垣墙周庭,以当南日C尘泥渗漉,雨泽下注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解析:B项中“垣墙”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其余均为名词作状语。答案:B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B扣舷而歌之C呱呱而泣D而庭阶寂寂解析:D项,表转折,A、B、C三项均表修饰。答案:D6下列括号中的词语都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恰当的一项是()A余稍为修葺,使(轩)不上漏B日过午(天)已昏C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于轩)D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解析:B项,省略处应为“室”或“

12、轩内”。答案:B7下列各项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庭中/通南北/为一B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C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解析:A项中“中通南北”是一短语,不能分开,应停顿为“庭/中通南北/为一”。答案:A二、迁移发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1题。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剌剌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

13、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倅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觝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有光少子子慕字季思举万历十九年乡试再被放即屏居江村与无锡高攀龙最善其殁也巡按御史祁彪佳请于朝赠翰林待诏。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友信,字成之,隆庆二年进士。授顺德知县。岁赋率奸胥揽输,稍以所入啖长吏,谓

14、之月钱。友信与民约,岁为三限,多寡皆自输,不取赢,闾里无妄费,而公赋以充。海寇窃发,官军往讨,民间驿骚。部内乌洲、大洲,贼所巢穴,诸恶少为贼耳目。友信悉勾得之,捕诛其魁,余党解散。乡立四应社,一乡有警,三乡鼓而援之,不援者罪同贼,贼不敢发。岁大凶,民饥死无敢为恶者。 (选自明史归有光传)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光少子/子慕字季思举/万历十九年乡试/再被放/即屏居江/村与无锡高攀龙最善/其殁也/巡按御史祁彪佳请于朝/B有光少子子慕/字季思/举万历十九年/乡试再被放/即屏居/江村与无锡高攀龙最善其殁/也巡按御史祁彪佳请于朝/C有光少子子慕/字季思/举万历十九年乡试/再被

15、放/即屏居江村/与无锡高攀龙最善/其殁也/巡按御史祁彪佳请于朝/D有光少子/子慕字季思/举万历十九年乡试/再被放/即屏居江村与无锡/高攀龙最善其殁也/巡按御史祁彪佳请于朝/解析:正确的标点为“有光少子子慕,字季思。举万历十九年乡试,再被放,即屏居江村,与无锡高攀龙最善。其殁也,巡按御史祁彪佳请于朝。”答案:C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指二十岁。古代男子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后,为成年人。B乡试,又称为秋试、秋闱。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考试。C“五经”,即儒家的五部经典:诗经尚书论语礼记春秋。D太史公书就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解析:“五经”中论语属“四书”,改为周易或易经。答案:C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