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3课虞美人蝶恋花教学案苏教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522661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3课虞美人蝶恋花教学案苏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3课虞美人蝶恋花教学案苏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3课虞美人蝶恋花教学案苏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3课虞美人蝶恋花教学案苏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3课虞美人蝶恋花教学案苏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3课虞美人蝶恋花教学案苏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3课虞美人蝶恋花教学案苏教版必修(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3课 虞美人 蝶恋花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在位15年,世称李后主。975年宋灭南唐,李煜被俘至汴京(开封), 978年七夕是他41岁生日,宋太宗命人在宴会上赐毒酒将他毒死。 李煜聪颖过人,博通众艺,书法自创金错刀、摄襟书和拨镫书三体。画山水、墨竹、翎毛,皆清爽不俗,别为一格。又通晓音律,精别雅郑,既自度念家山曲破振金铃曲破等曲,又曾与昭惠周后审订霓裳羽衣曲残谱。兼以富于藏书,精于鉴赏。诗文俱佳,词则尤负盛名。主要作品现存词40余首,代表作有相见欢虞美人望江南等。评价与其父李璟并称“南唐二主”,俱为五代著名词人。有“千古词帝”

2、之称。生平经历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小时即有才名,7岁能做文章。14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主要作品有珠玉词及清人胡示堂所辑晏元献遗文传世。代表作有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等。评价有“太平宰相”“导宋词之先路”的美誉。(一)背景链接虞美人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现在河南开封)。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赐酒将他毒死,死时41岁。此词所表现的是

3、作者的故国之恋。一个亡国之君对他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蝶恋花晏殊早年显达,诗酒成为他生活的中心。晏殊的词作善于造语,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苦心刻画而又不显斧凿痕迹的丽句,在他的词中十分多见。他在写景方面具有特色的作品比较多,影响较大。蝶恋花是一首怀人之作,与晏殊离别的人是一位女性而且一去不回,也未曾留下地址。整首词所写事件发生的时间,就在前一天的黄昏到第二天的早晨,并且事件的直接结果是晏殊彻夜无眠,悲痛不已。(二)常识整理.文学常识词的有关知识.文化常识燕子意象“燕子”在古典诗词中,含义比较丰富。比如:(1)在诗人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4、”一句中,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2)在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中,表现世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皆非、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3)在诗人张可久的塞鸿秋春情“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一句中,象征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4)在诗人周邦彦的满庭芳“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一句中,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5)刘天游的风流子“东风长是客,帘栊静、燕子一双飞”一句,表现了词人在面对美丽的芳草繁花春景时,触景生情,从而产生的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三)博览悦读虞美人今昔对比赏析虞美人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5、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

6、唐后主,此时此刻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东风又入,可见春花

7、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的江山、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

8、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

9、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情,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

10、歌”,“一字一珠”。虞 美 人(一)字音识记1.虞美人(y)2.李煜(y)3.不堪(kn)4.雕阑(ln) 5.玉砌(q) 6.槛菊(jin)7.不谙(n) 8.彩笺(jin)(二)词语解释1.春花秋月何时了了:了结,完结2.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堪:忍心3.小楼昨夜又东风 东风:名词作动词,刮起东风4.雕阑玉砌应犹在 雕阑:雕花的栏杆砌:台阶5.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栏杆泣:似在饮泣6.罗幕轻寒 罗幕:丝织的帷幕7.明月不谙离别苦 谙:熟悉,知晓8.斜光到晓穿朱户 朱户:朱门,指精美的宅第9.昨夜西风凋碧树 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落10.欲寄彩笺兼尺素 彩笺:彩色的信笺 尺素:书信的代称第一步

11、快读课文明大意 1.了解李煜、晏殊的作品风格。2.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鉴赏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虞美人(一)赏形象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答: 明确:“春、花、秋、月”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已经不属于自己。原来锦衣玉食,有如花宫女朝歌夜弦相伴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事物不如结束的好。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答: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词人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

12、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这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国家园及他做帝王时的生活。(二)赏语言3.有人说这首词中的虚词运用得很妙,能够虚处传神。请举例说明。答: 明确:“春花秋月何时了”,一个疑问代词“何”,写尽了春花秋月带给李煜的伤痛,写出了李煜怕见春花秋月的心情。“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副词“又”,承“何时了”而来,怕见春花秋月,偏偏东风又来,春花又开,偏偏来撩拨你的愁思,与你为难。词人的无助与无奈、痛苦与悲哀,借这个“又”字进一步展现出来。“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个范围副词“只是”,突显了物是人非的凄凉。4.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词眼”?请简要分析。答: 明确:“只是朱颜改”

13、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乐尊荣到忍辱蒙羞)。(三)赏技巧5.本词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 明确:上片“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实景,接着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往事知多少”,这里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又是虚写,作者再一次沉入到对往事的回忆中了。下片一开始虚写“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把“雕阑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饱含物是人非之感,最后他把这一切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以愁驭文,行文跌宕起伏。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答: 明确:(1)运用比喻,显示愁如春水般汪洋恣肆,不舍昼夜,将人事无常与天地运行联系在一起,化一己之悲为人类悲情。(2)好处有三点:以有形的“水”比喻抽象无形的“愁”,使“愁”具体、形象、可感;“一江春水”形象地写出愁情之多、之深、之重;以江水东流比喻愁情之长,写出了愁的连续不断、无穷无尽。(四)赏情感7.词的开头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