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蚜二当仁不让于师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522654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蚜二当仁不让于师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蚜二当仁不让于师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蚜二当仁不让于师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蚜二当仁不让于师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蚜二当仁不让于师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蚜二当仁不让于师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蚜二当仁不让于师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当仁,不让于师释文题“当仁,不让于师”是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面对仁德之事,对老师也不必谦让。从这句话里,我们能感受得到孔子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对仁义的重视,我们也能体会到孔子与弟子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尽管绝大多数弟子都比孔子年轻很多,但他从不阻止弟子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是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很值得我们深思,尽管他生活在2 500年前的人类文明发祥时期。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分别是从弟子对孔子的态度和评价、孔子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及孔子对待弟子的态度和评价三个方面来刻画孔子形象的,既展现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表现了孔子对仁德的高度重视

2、和执著追求。1词语理解(1)通假字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通“_”,_ 道之斯行 通“_”,_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通“_”,_ 夫子矢之曰 通“_”,_ 毋吾以也 通“_”,_ 莫春者,春服既成 同“_”,_ 鼓瑟希 通“_”,_ 答案智聪明、智慧导引导悦高兴誓发誓已停止暮晚稀稀疏 (2)一词多义绝弥莫疾答案断绝/绝交/停止/绝命/横渡/陡峭的越发,更加/满/满,整/弥补同“暮”,晚/没有(谁)/表否定,不/表测度,或许一般的病/忧,患/痛心/强,猛烈/锐利(3)古今异义君子学道则爱人古义:_今义: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君子一言以为知古义:_今义:认为。答案关爱别人。以,可以;

3、为,表现出来。(4)虚词归纳也于答案句中表示停顿的语气词/句末语气词,表肯定/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介词,在/介词,在方面/介词,由于/介词,向/介词,被/介词,比2词类活用(1)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_(2)所谓立之斯立:_(3)动之斯和:_(4)博我以文,约我以礼:_(5)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_(6)噫!天丧予:_答案(1)名词作状语,沿着台阶(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发动(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丰富(5)形容词作动词,用尽(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3特殊句式(1)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2)偃之言是也!(3)亡之,命矣夫!(4

4、)贤哉,回也!(5)不吾知也!(6)求,尔何如?(7)夫三子者之言何如?(8)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9)其何伤于日月乎?(10)仲尼岂贤于子乎?(11)博我以文,约我以礼。(12)吾无隐乎尔。(13)当仁,不让于师。(14)以吾一日长乎尔。(1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16)异乎三子者之撰。(17)浴乎沂,风乎舞雩。答:_答案(1)(3)判断句,(4)主谓倒装句,(5)(8)宾语前置句,(9)(17)介宾短语后置句。4语句翻译(1)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译文:_(2)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译文:_(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译文:_(4)吾无行而

5、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译文:_(5)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译文:_答案(1)孔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2)(我的)老师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3)老师善于一步一步有次序地引导别人,用各种文献典籍使我知识、视野广博,用礼这种规范来约束我,使我想停止都不可能。(4)我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让你们知道的,这就是孔丘啊。(5)地位高的人学了道就会爱护别人,地位低的人学了道就容易被使唤了。文本名句1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4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文外名句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未能事人,焉能事鬼?4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论语子张)2.(论语子张)3.(论语子罕)4.(论语述而)5.(论语卫灵公)6.(论语述而)7.(论语阳货)8.(论语雍也) 9.(论语雍也)10.(论语先进)11.(论语雍也)12.(论语先进)13.(论语先进) 1“当仁,不让于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_答案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但是这是在一般情况下,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

7、“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2子贡反驳陈子禽时说道:“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子贡这句话所针对的对象是谁?答:_答案子贡这句话针对的是陈子禽。因为子禽的劝说是说孔子不如子贡贤明,子贡的话是对子禽一种不客气的反驳,甚至可以说有点恼怒的成分。高贵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智慧。子贡认为子禽的这句话属于后者。他认为子禽这样说是不明智的,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因而紧接着就有一句:“言不可不慎也!”可以说是对子禽的警告之语。接下来的话语,子贡用极其夸张的言辞对孔子的高尚德操和巨大影响进行了渲染和介绍,这样,子禽的话就不攻自破,难以立足了。3当孔子谈到师生如何相处时

8、,他说:“当仁,不让于师。”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答:_答案孔子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在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但是,孔子提出,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把“仁”作为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节中,当众弟子谈完自己的理想时,孔子说:“吾与点也!”那么请问,曾皙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得到孔子的赞同呢?答:_答案当曾皙谈到自己的理想时说:“莫春者,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一种和谐社会与民同乐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国家德政达到极致的体现,这表现出了曾皙仁爱的思想和他治理国家的一种远大

9、理想。而孔子是主张“仁”“恕”的,当曾皙的这番描述结束时,正好合乎孔子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自然就引起了赞同,所以才有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所以,表面上看来,曾皙并没有谈论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大事,而只是谈谈风月,说说游玩。但实际上,他所描绘的,是远较子路等人的志向更为高远的境界。如果说子路等人的胸怀至多还在小康国家,那么,曾皙所瞻望的,则已经是大同的世界了。这就叫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难怪孔子要脱口而出,由衷地发出赞叹来了。读了“孔子见南子”一节,有人说子路不应批评老师,也有人说孔子确实做了不正当的事应该批评,你怎么认为?答:_答案(示例)这一节让我们看到了孔子普通人的一面。孔子去见南子有没有

10、做什么不正当的事我们可以存而不论,只从我们看到的事实部分来说,我觉得子路对孔子的批评是正确的,因为既然孔子去见了南子,就有做了不正当事的可能。子路能当面指责老师可能的错误行为,是值得赞赏的。也可见孔子为推行政见学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精神以及师生关系的平等、融洽。孔子是否做了不正当的事是一回事,别人是否相信孔子的清白是另一回事。尤其是作为一个教人做君子的老师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做不正当的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争与不争,智慧其中争,是一切生物进化的动力和理由;不争,是人对待生活的平淡态度。争与不争,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争,似乎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生物必备的能力:植物要发芽、生长,就要与其他植物争空气、阳光、水分;动物要发展、壮大,就要与其他动物争领地、水源、食物。“两眼一睁,开始竞争”成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生物的真实写照。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不争,是相对的,这种不争是生存的智慧,当然也是争的最高境界。不争,不是逃避,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旷达胸怀,是一种博大包容。(1)争与不争,智慧其中。晚清重臣、洋务运动健将张之洞曾在科举考试中中探花,按道理讲,名列三甲的成绩已经让很多人无法企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