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522647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一、语言表达专练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B专家指出:肥胖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饮食,加强锻炼,科学瘦身,乱服减肥药,虽然也能减轻体重,但副作用很大,会使身材苗而不秀,有害身体健康。C下周轮到我们班升旗,我把发言稿送交政教科审查,等我拿回我发言稿时发现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修改笔迹,稿件已经被改得体无完肤。D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解析:选CC项,体无完肤:句中比喻文章被删改得很多。A项,不寒而栗:

2、形容非常恐惧。不能指天气,此处望文生义。B项,苗而不秀:只长了苗而没有秀穗。比喻资质虽好,但是没有成就。也比喻虚有其表。此处望文生义。D项,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本句误为连绵不绝之意。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虽然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在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上仍保持其美国式,但为了扩大营销,他们也在努力适应中国文化环境。B为了适应中国年轻恋人的需要,北京的麦当劳还专门在店堂相对僻静的地方设有被人们称之为“情人角”的区域。C麦当劳地方化的过程,何尝不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体现。D中国消费者、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和店员在互动中,北

3、京麦当劳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国文化”。解析:选BA项,“虽然”应放在“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后;C项,第二个“和”应改为“或”;D项,前半句应改为“在中国消费者、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和店员的互动中”。3(全国甲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_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_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_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_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_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_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A一旦则

4、/也即使然而B倘若那么进而/由于所以C假如则甚至更/那么D只要/而且还虽然但解析:选D处可填“只要”“一旦”“倘若”“假如”。处可以填入“则”“那么”,不填亦可,且不填更简洁。处所连接的前后句有递进关系,可填“甚至”“而且”;“进而”虽表递进,但用在此处不合语境。由前面的“随后”可知,应填入表承接关系的“还”,不可填入表并列关系的“也”、表递进关系的“更”。两处为转折关系,应填入“虽然”“但(是)”等关联词。综合考虑,答案为D。4把下列几个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给“全球化”下一个定义。“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全球化”指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它不是一种口号、一种主张或者一种信

5、仰。它指的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答:参考答案:“全球化”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的一种社会文化过程。5阅读下面的图表,按要求作答,每条横线不超过4个字。中西餐饮差异菜单品种消费价格设施服务中式餐馆繁多悬殊设雅座、包间很大差别麦当劳有限价廉、无大差别统一标准无大差别上表反映了东西方在餐馆习俗上的差别,但背后隐藏着不同文化上的表达,体现了中国人、的心理和西方人崇尚、的观念。解析:图表内容是对比性呈现的,因此阅读时注意运用比较法找出不同,进而由

6、餐饮习俗的不同推及文化观念的不同,概括回答完成填空。注意字数限制。参考答案:爱面子讲排场分等级(追求尊贵)平等民主(便捷)6某地举办大型文化节,打出了这样一幅标语:“笑纳八方客。”请你从语言得体的角度对标语中的“笑纳”一词的使用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少于60字。答:参考答案:“笑纳”,客套话。“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则是“嘲笑”“哂笑”之意。“笑纳”的意思是说,自己送给对方的东西不好,不成敬意,让对方笑话了,所以应是“自己送礼物请对方笑纳”。不能用于自身接受别人的东西。另外,它是有专指范围的,只能“笑纳”物,不能“笑纳”人。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老农李彦荣“啪”

7、一声响,甩开的鞭梢撕开晨雾的一角,只见老农一手扶犁,一手执鞭,穿越迷蒙而来,那眼神,庄严肃穆,那身影,沧桑拙朴,那铁铧过处,泥土翻滚,划出一道犁沟,在晨雾迷蒙中,像是由历史的深处延伸而来,流淌而过,又延伸进另一端同样迷蒙的未来。“呔”一声喊,老农苍浑的吆喝声震响在黄土地上,让静寂的村庄生出了一分生机。吆喝声中,驴子惊醒,抬起头,使足劲,拉动沉沉的犁冲向前,冲得雾气四散开来,变得稀薄。山坳里鸟儿开始了鸣叫,河沟对面传来了人声,村庄由沉睡中清醒了过来。当其他的农人赶着牲口开始下地的时候,老农已经犁开了几近半亩的地。老农从来是村里最勤快的一个人。犁到晌午,罐罐茶喂饱的力气快要用完,驴子也累得鼻息粗重

8、。老农坚持着犁完一个来回,抵达地头便叫停了驴,自己也蹲坐在地埂上休息。从干粮袋里先摸出那杆旱烟锅子,从黝黑发亮的烟袋里撮出一撮儿烟丝,填锅,压实,点燃一根火柴,嘬吧两口烟嘴儿,便如吸进了几分力气,疲劳的身子轻松了许多。老农默默地吧嗒着旱烟锅子,眼神不觉飘向了村子的方向,那条路的尽头,隐约中闪出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孩,小孩脖颈上挂着干粮袋,手里提溜着一个黑色的瓦罐那里头盛着的一定是荷包蛋汤吧!虽然是送给自己的,但那个荷包蛋都会喂进小孩的嘴里,看着小孩吃得香甜,那一刻,年轻的农民满身的疲劳都被心间氤氲的幸福冲跑了恍惚间,那个小孩长大了,进城了,年轻的农民也老了。“如今的年轻人呐,一个个都不安生,说什么

9、现在的土地养不活人,得进城挣大钱才行。你不用心养地,地哪有粮食养你呢!”老农一边想,一边用力嘬着烟嘴,吸完最后一口烟。在鞋帮上磕掉烟灰,收拾好烟杆后,老农又从干粮袋里拿出一块馍和一瓶白开水。那馍,有些发硬,对于老农那所剩不多且有些松动的几颗牙齿来说,吃掉它,无异于一次攻坚,让人不禁担心它们随时会掉落。谁知老农只是咬住馍,拉扯了几下,撕下一口馍,再灌一口白开水,嚼几下,便木然地将其咽下,连并着把生活的艰辛与所有的心事也都咽进了肚子。“赶着中午把地犁完。”休息得有了几分力气的老农一边想着,一边站起身来,未曾想却一个踉跄,差点跌倒在地。“到底老了啊!”站稳了的老农自言自语道。是啊,到底老了啊!就如地

10、头那把用来割草的镰刀一样,在老农年轻的时候形如半月,泛着青光,但在与麦秆青草的反复拉锯中,在与磨刀石的来回顿挫中,却变成了一弯月牙儿。曾经青春的脸庞,也被岁月的犁铧犁开道道沟壑,深深浅浅,斑斑驳驳;那背,也不复盛年时挺拔,而是弯了,快要和天地平行。终于有一天,老农彻底老了。颤抖的手扶不稳犁铧,孱弱的肩膀挑不起扁担,于是也就卸下了所有生活的负担,全部交给了年轻人去扛。老农终于可以在午后的光阴里,像邻居家那头干不动活的老牛一样,在门前的大树下纳凉了。那老牛,正慢条斯理地咀嚼着,那模样,就像是一位吞咽了很多很多生活的草料的老农,午后的闲暇里,也会再将其从心底反刍到嘴里,再细细地品咂。嗯,那个时候,那

11、个事儿,那个人那年轻时囫囵吞枣般咽下的往事,一经细品慢咂,也竟然品出了几分细腻,咂出了几分深刻。老农想说给年轻人听,但年轻人见识过大世面、大道理,哪屑于去听?老农又试图讲给孙子听,但小家伙一心摆弄着从城里带回来的玩具枪,哪有心思听?于是只剩下老农一个人,点燃一杆旱烟锅子,吧嗒声中,那人生的细腻与深刻,也就随着倾吐的青烟,一并消散在了空气里。(原文有删改)7请分析“吧嗒声中,那人生的细腻与深刻,也就随着倾吐的青烟,一并消散在了空气里”这句话的含意。答: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此句话从字面理解是比较容易的,老人吸烟的过程是品味人生的过程,所以才有对人生理解的细腻和深刻;但他对人生的理解

12、已经无人倾听,所以他又是孤独和无奈的。参考答案:老农抽烟,其实是在品味人生,他品出人生的细腻与深刻,但这些东西已经无人愿意倾听,只能随吐出的青烟飘散。表现出老人的孤独和无奈。8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老农的形象。答: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把握。注意本文中的老农是一个老式农民,因为在他的观念中,农民离不开土地,只有土地才能养活人的思想根深蒂固;此外,他有着农民最本质的特征勤劳,考生把相关信息概括起来即可。参考答案:他是一个勤劳能干,离不开土地,接受不了现在的土地养不活人这一观念的老式农民形象。9作者在第四段安排“小孩”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答: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结构、行文思路的把握。从结构上

13、看此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小孩”形象引出了下面的年轻人;同时此段中老农在年轻时是幸福的,但现在他是孤独而苦闷的。参考答案:作者安排“小孩”,意在引出现代年轻人,现代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与老人是不同的;以前的幸福与现在的孤独、无人理解形成对比,从而突出老农内心的苦闷。10“如今的年轻人呐,一个个都不安生,说什么现在的土地养不活人,得进城挣大钱才行。你不用心养地,地哪有粮食养你呢!”这句话引发你什么样的思考?答: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老农是旧式农民,在他的眼中土地是命根子,到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下土地;年轻人认为土地不能让人们真正富裕起来,要想富必须到外面去赚钱。这是一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是需要思考的。考生回答时要注意先明确观点,然后再谈个人认识。参考答案:老农的想法与现代年轻人的观念产生了冲突。在老人看来,农民离不开土地,只有土地才能养活人;在现代年轻人看来,现在的土地养不活人,只有离开土地,才能赚大钱,才能更富裕。观念的冲突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但这一矛盾需要妥善解决,既要有人外出赚钱,又要使土地有人种,因为土地是根本,富裕是目标。-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