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522587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青年时代的鲁迅一、语言表达专练(24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如许寿裳氏所说的,周树人开始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写小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B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C从白雪皑皑的北国林海,到绿影婆娑的南疆椰林,处处都有公安民警警惕的目光,恢恢法网全面撒开,犯罪分子插翅难逃。D在抗战期间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鳞一爪,工作上的一痕一迹,意识上的一思一感,都觉得具有较深远的意义,格外值得回味与珍视。解析:选BB项,“差强人意”表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用在此处属于望文生义。2下列

2、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从文章风格的发展看,他是比其他作家更跨远了一步,一开头便采取写实主义的笔触了。B在电子商务的攻势下,每年“双十一”已经由光棍节脱胎换骨,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C“嫦娥”三号探测器12月14日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其中80%以上的技术和设备为我国全新研发。D有人批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之嫌,但更多的人则赞扬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解析:选DA项,成分残缺,“看”前加“上”;B项,成分残缺,应改为“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C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或“探

3、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鲁迅评传是我国已故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先生的一部学术力作。_。_,_。_,_。_,剖析他的作品,使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鲁迅。作者说他写鲁迅既不仰望也不俯视作者通过对鲁迅心路历程、文艺观、思想政治观的评述他把鲁迅视作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人曹聚仁写的评传是最具个性的在国内外数十种关于鲁迅的传记、评论中写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ABC D解析:选B空格前的内容是定位鲁迅评传的,分析六句话可以看出,主要介绍曹聚仁写这本书采用的手法等。应该先介绍写作的时间,然后分析不同的版本中曹聚仁的鲁迅评传的优点,再介绍曹聚仁

4、写作时遵循的原则等。4语文新课改中,鲁迅的作品是否应“请出”中学语文课本,金庸的作品是否应“请进”中学语文课本,成了一个争论的热点。请你根据要求,阐述理由。(5分)(1)主张留住鲁迅的作品,反对“请进”金庸的作品。运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答: 运用对比和反问的手法。答: (2)认为鲁迅和金庸的作品并不矛盾。答: 参考答案:(1)武侠小说不过是俗文学,只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点心,怎能进入为中学生补充精神营养的课本殿堂呢?读鲁迅,让人关注现实,积极行动;读金庸,却教人忘记现实,想入非非。岂能驱逐鲁迅,向俗文学献媚?(2)一个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魂”,一个是主张“侠之大者,为

5、国为民”的“侠客”,鲁迅和金庸的内在精神其实是相通的。5在下面语句的横线处补写两句话,要求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的句子相同。(4分)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文学家的鲁迅,_,_;革命家的鲁迅,_,_。解析:本题属于句子仿写,第一步,要找出所给例句的句式特征,所写句子一定要与它的句式相同;第二步,要使修辞一致,所给例句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所写句子也要保持一致;第三步,要注意语言流畅、有文采,能体现出鲁迅作为文学家和革命家的本色。参考答案: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鸣叫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是寒光闪闪的一柄利剑剑锋直指黑暗时代的魑魅魍魉6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

6、目。(6分)表一你认为网络实名制对于保障网络安全重要吗?非常重要81.6%一般2.8%无所谓15.6%表二你的网络注册名是实名吗?是2.1%不是76.5%不作答21.4%(1)请简要概括以上两个表格的内容。(不能使用数字作答)(2分)答: (2)请谈谈你对“网络实名注册”的看法。(4分)答: 解析:回答问题,注意把握给出的数据之间的关系和体现的意义。第一问,通过观察数据,客观描述数据传达的信息,抓住81.6%和76.5%两个重点数据作答。注意题目要求,不能出现数字。第二问,主观性较强,可结合现实生活作答,谈实名制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参考答案:(1)大多数人认为网络实名制对于保障网络安全很重要

7、,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又没有践行网络实名制。(2分)(2)优点:对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减少网络暴力、净化网络环境、监督公共言论、规范网民行为、强化网民责任意识、推动诚信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缺点:网络本是一个可以自由发表见解的地方,实名制可能导致人们因为过于担心因言论不当被惩罚,而不敢公开发表言论、传播信息。同时,如果网民的信息安全得不到保护,难免会被不法之徒盗用和滥用。互联网的发展要求管理体系与时俱进,信息安全则是基石。只有加强信息保护,才能更好地推进网络发展。(4分)二、阅读理解专练(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鲁迅的生活智慧战士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战斗的。现代战争越来越重视

8、后勤工作,甚至有的军事专家认为,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对于一个思想战士来说,生活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战斗的情绪和战斗的结果。鲁迅是个非常有生活情调、生活智慧的人。他的人生观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后来又解释道:“我之所谓生存,并不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鲁迅很重视钱,绝不假装清高。鲁迅的日记里仔仔细细地记着他的几乎每一笔收入支出。他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薪水、讲课费、稿费。后两者是不定的,所以他很看重固定的薪水。他在教育部每月可以拿300大洋。那时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是两三块大洋。一块大洋购买基本生活品的购买力大约是今天一块人民币的七八十倍到一百倍。

9、举个例子:根据老舍的回忆,当时老舍当个“劝学员”教育分局局长,每月100元,小学校长40元,小学老师25元,学校的勤务员6元。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临时工性质的管理员8元,而馆长李大钊300元。老舍说当时1毛5就可以吃顿很好的饭:一份炒肉丝,三个火烧,一碗馄饨带两个鸡蛋,这些只要1毛二三,如果1毛5,就可以再来一壶老白干喝喝了。这一顿饭现在在北京,15元恐怕还未必能拿下吧!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很看重他的300大洋。他跟章士钊打官司,一定要保住自己的铁饭碗章士钊免了鲁迅的职,许多人等着谋他的缺呢。后来,他离开了官场,也离开了大学,由广东到上海。领导教育部的蔡元培先生每月给他干薪300大洋,他也

10、接受了。有人不理解鲁迅的做法,说鲁迅为什么拿着国民党政府的钱,还要骂国民党。在鲁迅看来,钱是该拿的,但骂也是该骂的。跑到外国去,在帝国主义的大旗下面骂中国,那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就在国内以笔作枪,贬恶扬善,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豪杰。鲁迅有个学生叫李秉中,在军队当官,想辞职不干了,写信征求鲁迅的意见。鲁迅反对,认为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鲁迅回信说:“人不能不吃饭,因此即不能不做事我看中国谋生,将日难一日也。所以只得混混。”鲁迅居然说出“混混”这样的话,很不英雄吧?很不容易理解吧?其实重视饭碗,重视物质生活对于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态度。鲁迅不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得

11、到的这个真理,而是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得到的。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说:“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可见,鲁迅的生活智慧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上的。生活搞不好,仍然追求理想,当然也值得尊敬,我们应该帮助这样的“有志”青年。但是不要把二者决然分开,一味追求理想,不顾生活实际,那就可能成为“幼稚”青年了。他在生活中的智慧,使他在思想上、在文章里都明察秋毫。所以,他知道如何应付不同的场面。比如他说

12、如何听高人讲话:“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小杂感)这是世故,但这世故背后是对虚伪的社会风气的冷嘲。他也有直率的时候,比如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他拒绝逢场作戏。他说:“不能把太太小姐敲碎一个啤酒瓶子的事要我做。”记者纠缠说:“如果您不答应,我就非常为难了。”鲁迅答道:“如果我答应您,我就非常为难了。”智慧不一定都是圆融婉转的,有时候也表现为斩钉截铁的果断。鲁迅在世故三昧中写道: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

13、”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然而据我的经验,得到“深于世故”的亚谥者,却还是因为“不通世故”的缘故。那么,鲁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的世故呢?他的好友许寿裳说:“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又有人以为他不通世故,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A鲁迅先生绝不假装清高,他很看重他的固定薪水。因为每月300大洋的薪水,在当时的北京,能让他有很高的生活标准。B当学生不想在军队当官,要辞职不干时,鲁迅先生教导学生的话,让我们得到启示:如果日子过得艰难的时候,所以只能混混。这里的“混混”就是在特定情况下,为谋生不妨随波逐流。C第4段中,作者提到北京市民的生活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