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案语文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522571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案语文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案语文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案语文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案语文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案语文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案语文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案语文版必修(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第1课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本课话题积淀一、从课本中积累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艺术之间是相通的,无论是文学艺术、舞台艺术还是建筑艺术。梁思成先生作为建筑领域的大师,音乐、绘画、建筑可谓样样精通,这得益于他丰富的阅读积累、深厚的国学积淀。二、从生活中积累人生是洁白的画纸,我们每个人则是手握各色笔的画师;人生也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长路,我们每个人则是人生道路的远足者;人生还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我们每个人

2、则是手握农具的耕耘者。只要你精心描绘,只要你永不止息,只要你辛勤开垦,总有一天,你会用深厚的积淀收获硕果累累的人生金秋。三、从自然中积累种子想破土而出必然要在萌芽前积蓄力量,苍鹰想展翅翱翔必然要在搏击长空前历练翅膀;所有的成功都不会不期而至,必须要有一定的积淀,唯有充分地准备,才能一路前行,直达成功的彼岸。四、从历史中积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是名垂青史的智者,他以超人的智慧在人们心中树立了高大的形象。公元221年赤壁之战,孔明深谋远虑,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使这一以少胜多的战役彪炳史册。充足的准备和茅庐中多年的积淀,使诸葛亮辅佐玄德开创了一代帝业。一、作者简介我国

3、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硕士学位。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回国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教授、系主任。1948年9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49年起,任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作

4、品: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中国建筑和艺术等。二、背景回放1962年,梁思成在人民日报上陆续发表了5篇文章,总题为“拙匠随笔”,他从各个角度对建筑这门学科进行介绍,希望普及一些常识,让更多的人理解建筑之美,懂得保护古代建筑,懂得设计建造新建筑必须遵循的基本审美和实用规律。同时,作者对当时建筑中存在的问题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就是其中的一篇。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鳟鱼(zn)(2)悠然(yu)(3)嬉戏(x) (4)瓦垄(ln)(5)螺旋(lu) (6)寥寥(lio)(7)廊庑(w) (8)瞻顾(zhn)(9)睇盼(d) (10)颐和园(y)(11)梁枋(f

5、n) (12)缭乱(lio)(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卷 (2)落 2语境辨析法(3)这位大明星的节目是本次晚会的压轴(zhu)戏,她淡妆素裙,在艳丽的背景衬托下,仿佛一轴(zhu)风景名画,让人赏心悦目。(4)该粉碎机的工作原理是:物料由料斗经螺旋(xun)输送器进入粉碎室,粉碎物经高速刀片剪切获得粉碎,通过负压风运的方法把物料运入旋(xun)风分离器二、写准字形(1) (2)(3) (4)三、用准词语(一)明确词义(1)千篇一律: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2)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3)万变不离其宗:形式上变化很多,本质上还是没有变化。(4)引人入胜

6、: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文章等)。(5)惨淡经营:下笔之前竭力劳神构思,也指苦心谋划、经营(某事)。(6)左睇右盼:向左右看。(7)荒谬绝伦:极端错误。(8)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9)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辨析正误那些没成为赛事赞助商的企业都会惨淡经营,各式各样的隐形营销方案层出不穷,引人入胜,令那些花费巨大代价成为赞助商的企业防不胜防。辨析:“惨淡经营”指下笔之前竭力劳神构思,也指苦心谋划、经营(某事)。本句使用了后一层意思,使用正确。“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使用正确。“引人入胜”指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文章等)。此处说层出不穷的营销方案,属于

7、错用对象。(二)易混辨析1贯串vs贯穿填一填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青岛地铁1号线是贯穿青岛南北,连接东西两岸的骨干线路,对缓解城市南北交通压力,促进城市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辨一辨“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一般用于抽象事物,如贯串着革命精神。“贯穿”指穿过;连通。对象可是抽象事物,也可是具体事物。2.荒唐vs荒谬填一填用吹蜡烛的方式去吹灭一盏电灯是荒唐的,荒谬之处不是使用的方法,而是在观念上出现了问题。辨一辨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理,一般用来形容某些论调、观点

8、。这篇文章主要说的是建筑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问题:重复与变化既矛盾又统一。如果只强调重复,作品往往毫无二致;如果只注重变化,作品往往又杂乱无章。一个成功的建筑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体。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今典型建筑风格的分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对于现代建筑创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阅读课文第18段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1文章第一段是全文的“纲”,请写出第一段表达的三层意思。答: 参考答案:艺术创作既要有重复,又要有变化。指出重复与变化的关系,相互依存,辩证统一。“持续性”的内涵。2作者列举鳟鱼五重奏的例子说明了什么?列举清明上河图和放牧图的例子又为了说明什么?答: 参考答案:

9、(1)形象地说明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是指它的变奏,以及它们的辩证关系。(2)绘画大多是时空综合的持续艺术,也有着重复和变化的统一。3“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似乎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知鱼之乐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 参考答案:(1)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2)阐释了伴奏的重复与变化产生的艺术效果,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音乐中的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重要作用。二、阅读课文第916段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4作者在说明颐和园长廊(第13段)时,运用了一大段看似繁复的说明语言,说说这样写的效果。答: 参

10、考答案:20个一连串的“一根”以近乎夸张的“重复”,强化了“方”“圆”“八角”“六角”等所谓的“千变万化”和芜杂的“荒谬绝伦”,从而生动地说明了“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必要。这一段语言启示我们,说明文并不排斥形象生动的语言,也不排斥以大胆的假设来说理的方式。5最后一段“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耐人寻味,请品味作者通过“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这一细节传达的思想内容。答: 参考答案:“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这一细节用浅白通俗的语言揭示了建筑师的作用、建筑与人的生存关系,表现了作为建筑大师的梁先生对当代城市建设中错误思潮的焦虑和深切的人文关怀。6最后一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

11、该认真琢磨的问题”一句中“恼人的矛盾”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含义?答: 参考答案:作者将如何处理建筑中重复与变化的关系称为“恼人的矛盾”,告诉我们处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与重要性。1选材上详略得当本文好像要将音乐、绘画、建筑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谈,实则不然。作者先谈了音乐、绘画方面的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问题,接着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来谈建筑的重复与变化问题,而最后一段作者又明确地提出,在我国的城市建筑中做得还不尽如人意,也就是说作者的重点是要谈建筑上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问题,所以在谈建筑时自然要多用些笔墨。2语言通俗、明白、形象本文是一篇科技论文,作者是一位建筑学家,按理说,文中使用一些建筑上的名词术

12、语是不足为奇的,但是本文的语言却浅显易懂。例如在写北京的明清故宫时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在最后一段写城市建筑时又说“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作者就在这样的娓娓道来中使读者欣然接受他的观点。3举例重复中有变化第8段到最后,作者通过举我国建筑的实例,具体说明、阐释中心观点。具体说,第9段以人民大会堂为例,第10、11段以明清故宫为例,第12段以颐和园里的谐趣园为例等等,举例在重复中有变化,既让人信服,又不给人以重复累赘之感。议论文中运用举例论证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是议论文写作最重要的论证手段

13、,如何更好地发挥举例论证的作用呢?我们认为要做到“三有”,具体就是:例前有导语,叙例有方法,例后有分析。这里重点讲解例前有导语、叙例有方法的技法。1例前有导语例前有导语就是在举出事例之前要有观点和事例的联系的话语,不能在观点之后直接地很突然地举例,否则容易造成内容不连接、语言不流畅,所以在举例之前要有一两句简短的过渡语,让观点和例子有机地联系起来。如: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有时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如果人们不能多角度多方面统筹看待问题,往往会闹出笑话。一家纺织公司新进了一种布,当拿到董事会桌子上时,桌子东边的人说它是红的,而西边的人说它是黄的。当桌子两边的人互换座位以后,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刚才都

14、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布的一方面。其实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2叙例有方法(1)单个材料的叙述:剪裁取舍、概括叙述叙述材料要简明扼要。一般而言,议论文举例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的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更不能篡改材料。如:的确,语言是伟大的,它能如阳光般把人与人之间那座沟通的冰山融化,它能如和谐的音符般把冷漠孤寂的心唤醒,它能如湿润的春雨般滋润人们之间的感情。钱钟书教授曾这样婉约地拒绝一个很想跟他见面的记者:“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这是一句多么巧妙的语言,它既不失幽默又表达出了自己拒绝来访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这句话没有使钱教授与那位记者的沟通陷入僵硬与冷漠的气氛之中,相反它使那位记者更加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