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专题2.1感受文化影响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518841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专题2.1感受文化影响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专题2.1感受文化影响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专题2.1感受文化影响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专题2.1感受文化影响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专题2.1感受文化影响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专题2.1感受文化影响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专题2.1感受文化影响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2.1 感受文化影响【知识精测】(总分60分,测试时间45分钟)班级 姓名 得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交不忘旧,言不崇华”,这是嘉庆元年丙辰科状元赵文楷留给后世子孙的家训。赵氏一门四代翰林,翰墨书香流传至今。著名的佛教领袖、书法家、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先生即是这一书香名门的后人。由此可见(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和深远持久的要全面继承传统道德准则和处世道理 家庭教育是培养良好风尚的重要途径A B C D【答案】B【解析】材料揭示了家庭教育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符合题意。中“强制”说法错误,排除。要全面继承优秀的传统

2、道德准则和处世道理,观点片面。【考点】文化对人影响的途径和特点2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2016年7月910日,2016开平汽车文化节在广东省开平县东汇城广场举办。举办这一活动是基于(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健康的汽车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健康的文化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A. B. C. D.【答案】A 【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作用3中国大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谦逊乖巧,不好意思提报酬高低。在招聘时,中国老板可能会认为这个年轻人礼貌、谦逊、好学,当即拍板雇用了他;而外国老板则认为求职就是一个赤裸裸的买卖过程,不提报酬不可理解,说明年轻人素质

3、不高,反而不会聘用他。材料说明( )文化素养高的人就业机会更多 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在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A. B. C. D.【答案】D【解析】材料揭示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外老板对求职者在求职时的相同表现的认识截然相反,这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活动,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与题意无关。【考点】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4西方人“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而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这体现了( )A.不同民族的人们价值观

4、念是完全不同的 B.价值观念影响人们在实践中行为的选择C.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形成的 D.西方人的文化观念比中国人的要更优越【答案】B【考点】思维方式对人的影响5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罗斯金说,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个人如果每天观赏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这说明( )艺术作品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欣赏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是修身的最佳途径优秀的文艺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优秀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A B C D【答案】C【解析】通过每天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来慢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优秀文化

5、对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符合题意。观点绝对化。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观点错误。【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6学校教育应该是:给你一部历史让你翻阅;给你一种文化让你感受;给你一些时间让你安排;给你一个舞台让你表演;给你一些机会让你创造;给你一个期待让你自我成长。这说明( )A终生学习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B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需要自觉与主动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答案】B【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7漫画嘱托折射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在实践中文化背景影响人们对目标的确定 文化环境对个人成长的方向具有深刻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

6、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A. B. C. D.【答案】B【解析】漫画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的父亲对孩子目标的确定,同时也反映了孩子的教育受其家庭文化环境的影响,符合题意。均不符合漫画主旨,与题意无关。【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8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 B. C. D.【答案】C【解析】荀子的话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符合题意。没有揭示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7、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9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通过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广大党员、干部表示自己找回了群众观点,站正了群众立场,强化了宗旨意识。这表明(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一定的文化活动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了社会全面发展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A. B. C. D.【答案】A【考点】文化影响人的途径;文化的作用10央视节目身边的感动通过讲述日常生活中发生在普通百姓身边的感人故事,体现当今社会广大群众在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各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崇尚与追求,为人们营造出一个健康

8、向上的文化氛围。这一做法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人们参加文化活动的过程是积极主动的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人们文化生活的物质载体是报纸和电视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A. B. C. D.【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央视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从而使人们置身其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进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符合题意。题干设问指向的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的原因,不符合题干设问的指向性。人们文化生活的物质载体多种多样,不仅仅是报纸和电视,观点错误。【考点】文化影响人的途径;文化影响人的特点11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纪念日。每年的3

9、月都是“学雷锋活动月”,通过学习雷锋活动,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可见(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文化活动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展文化和享用文化雷锋精神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雷锋精神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A. B. C. D. 【答案】A12.2017年2月18日,继中国诗词大会火遍荧后,朗读者火热登场,让观众可更多地沉醉于文学艺术之美。阅读的乐趣就在于,它是一个广阔的世界,让你知道你的渺小,知道在历史长河中,很多东西是不必在意的,它让我们能变得更聪明一点。这说明( )优秀作品是心灵的营养品,读书能让我们的精神得以充盈文学陶冶性情,优秀文学作品成为人全面发展的主导力量文化影响人生,读书决定了我

10、们思维的活力和人生的高度朗读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成长A. B. C. D. 【答案】B【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经过长期的渗透形成的,是一种无形但有效的力量。主动、自觉地接受文化熏陶,有利于愉悦精神、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继中国诗词大会火遍荧后,朗读者火热登场,让观众可更多地沉醉于文学艺术之美。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积极主动感悟先进健康文化,丰富精神世界,适合题意;中的主导力量说法错误,排除;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点睛】区分“

11、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潜移默化”是指每时每刻、不知不觉地受到文化的影响,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过程来看的,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是指经年累月、难以抹去,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结果上说的,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二、非选择题(共1题,12分)13. 城镇化一直是发展中大国的一个重大的、现实的课题,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中国农民几千年来以土地为生存之本。哪怕外出闯荡奋斗,心中总有一块地作为最后的心理保障,而今失地造成了农民失去生存底线的恐慌;农民因心理惰性和惯性,面对新生活方式的挑战有着内在的恐慌,不知如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产生了在生活空间、生活方式、文化心态都被边缘化了的“边缘人”的困惑。结合材料,运用“感受文化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消解“失地农民”的困惑。(12分)【答案】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此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融入城市生活。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失地农民要适应城市文化环境,提高自身知识素养,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失地农民要自觉学习、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适应新生活方式。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