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518513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习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几个历史阶段。2.知道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3.通过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学习,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 基 础 知 识 梳 理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历史时期人地关系采集渔猎时代人类依赖与崇拜自然,两者之间呈现原始的平衡关系农业文明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但已有了科学的萌芽,两者间的对抗性增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两者间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

2、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3)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表现(2)环境污染产生: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3.环境问题表现形式的地域差异(1)聚落(2)国家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发展问题。2.可持续发展:(1)概念:

3、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3)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思考】1.原始社会人类为什么崇拜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等现象?提示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缺乏理性认识,对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等充满敬畏。2.“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把环境放在首位,停止一切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可持续发展不排斥对环境的开发利用,仍然重在发展,所不同的是,可持续发展强调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要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要注重质量,其开发利用要以改善

4、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3.为什么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环境问题严重?提示发展中国家一般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预 习 效 果 自 测1.人类提出“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是在()A.采猎文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C.工业文明时期D.环境文明时期解析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崇拜自然,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发展农业生产、改造自然环境,主要是生态问题突出;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产不仅是农业生产,而且还有工业生产,征服自然,对环境的影响是生态破坏和污染并行,人地矛盾最为尖锐;环境文明

5、时期,人类认识到自然环境发展规律,寻求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答案C2.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是()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B.不协调协调C.协调不协调协调D.协调不协调解析传统农业阶段到工业化阶段,再到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经历了先协调,到不协调,再到协调的变化。答案C3.实现可持续发展,需遵循的原则不包括()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公正性原则D.共同性原则解析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没有公正性原则之说。答案C4.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下列不属于生态破坏问题的是()A.酸雨危害B.水土流失C.生物多样性减少D

6、.土地荒漠化解析酸雨危害是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属于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都属于生态破坏。答案A5.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A.人口问题B.资源问题C.生存问题D.发展问题解析环境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且只能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因此,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答案D探究点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人类,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从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 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

7、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下图所示为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1)说明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2)人类在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时候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3)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向环境排放的过程中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4)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三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具体表现主要有哪些?答案(1)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所示),通过消费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排放到环境中去(箭头所示);人类作用于环境(箭头所示),环境又把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箭头所

8、示)。(2)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3)人类如果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污染。(4)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反思归纳】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1.产生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2.环境问题的表现(1)资源短缺。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

9、造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的短缺。(2)生态破坏。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及实例森林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毁林开荒,如热带雨林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如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的次生盐碱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有害气体(温室气体、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如南极臭氧层空洞生物物种减少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的过度捕猎,如珍稀动物的减少(3)环境污染。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的排放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生活产生大量垃圾噪声污染工矿企业、交通工具放射性污染核废料处理不当及意外事故的发生海洋污染海岸带工业发展、海

10、上航运泄漏3.环境问题的分布(1)城市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城市地区环境污染为主,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过分集中乡村地区生态破坏为主,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等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差异。地区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

11、绝大多数的资源,同时排放的污染物占世界的75%【即时巩固】1.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下列环境问题中,由人类排放废水引起的是()A.我国某些地方的“粗脖子”病B.墨西哥湾海上油膜导致鱼类死亡C.秘鲁附近海域因水温升高而引起的鱼类死亡D.我国沿海近年频发的赤潮解析我国某些地区的“粗脖子”病是当地水土中缺碘所致的“甲状腺肿大”;墨西哥湾地区的油膜是由石油泄漏引起的;秘鲁附近海域的鱼类死亡,是由厄尔尼诺现象所引起的海水增温,海水中的营养盐类上泛减少,使浮游生物减少,鱼类因缺乏饵料而死亡;我国沿海的赤潮,是近海地区工厂大量排放含有氮、磷等有机物的废水,

12、使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呈红色并危害鱼类等生物生存的环境污染事件。答案D2.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1)图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A.酸雨、荒漠化、农田土壤侵蚀、原始森林破坏B.荒漠化、酸雨、原始森林破坏、农田土壤侵蚀C.酸雨、农田土壤侵蚀、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D.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酸雨、农田土壤侵蚀(2)与图中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A.工业排放的废气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C.汽车排放的废气D.建筑工地的扬尘(3)图中环境问题的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B.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C.过度放牧,草

13、原退化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及其分布可知,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地区、西亚和中亚,可判断其为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欧、北欧、我国南方部分(工业发达)地区,可能为酸雨危害;在我国东北和西南天然林区有大面积分布,结合选项可知可能为原始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南亚以及我国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等部分地区,应该为农田土壤侵蚀。第(2)题,为酸雨危害,与D(扬尘)无关,与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有关。第(3)题,为荒漠化,其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旱。答案(1)B(2)D(3)B探究点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探究活动】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著名球星姚明出席由美国野生救援协会组织的“

14、护鲨行动从我做起”活动时郑重地声明:“今后,我本人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拒绝食用鱼翅,为了我们的未来,请和我们一起来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时代在发展,面对金钱动力和口腹之欲,我们应该反省”。材料二三幅漫画(如下图所示)。(1)姚明的话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原则?(2)图甲反映的问题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原则?理由是什么?(3)图乙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理由是什么?(4)读图丙,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说说你的认识。(5)在解决三幅漫画表现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鱼类资源的数量

15、是有限的,人类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衰退,影响后代人的生活质量,违反了公平性原则,也违反了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臭氧层破坏是一个跨国界的问题,只有进行国际合作才能有效保护臭氧层,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4)图中西欧人的态度是出于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巴西人的观点是维护本国的发展权。西欧人的背后是被砍伐后的树桩,却在要求发展中国家为环境保护而付出牺牲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代价,这违背公平性的原则。(5)发达国家已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发达国家是世界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环境的主要污染者。【反思归纳】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原则内容要求公平性原则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