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真题备选人民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516883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真题备选人民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真题备选人民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真题备选人民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真题备选人民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真题备选人民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真题备选人民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真题备选人民版必修(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真题备选 人民版必修1知识点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2016全国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解析】选B。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A错误;根据“这些铭文大都记述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

2、未涉及,故C错误;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可知西周时的青铜器的功用与商代无异,都是用来书写的载体,故D错误。2.(2015浙江高考)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解析】选D。根据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作为衡量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尺度的历史内涵,可以分析判断:A指商周时期的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排除;B指出订立宗族谱牒对于认祖归宗的重要性,排除;C指古代家族继承关系以血缘为尺度,排除;D指的是选官用人的原则,与宗法血缘无质的联系,符合题意,故为正确选项。3.(2014

3、全国新课标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解析】选C。周代实行的分封制是在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封邦建国,受封的诸侯国在政治上服从周王室。由题干可知,诸侯国在文化上,如礼仪和语言方面,也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周王室和中央政府在“王畿”地区,即周人的统治中心区域,西周的统治中心即都城是镐京,今陕西西安,故选C。4.(2014广东高考)“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青铜兵器B.铁制农具C.祖先牌位D.皇帝宝座【解析】选C。据题干

4、材料信息,宗字是一个会意字,“宗”的本义是指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祠堂、宗庙,是屋宇之形,则表示祭祀之事,可能表示摆在宫室房间内的祖先牌位。A与题干无关;B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皇帝”名称出现于秦朝。故C最符合题意。5.(2013全国新课标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选C。A错,井田制是分

5、封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而当时经济的发展反而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分封制的崩溃;B错,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体现的是世卿世禄制,分封制容易造成分裂,无法凸显君主集权;东方六国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虽然等级差别明显,但当时处于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解体,故D说法错误。6.(2013山东高考)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解析】选B。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可知,周代王城建造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前后设计有严格规定,体现了周代的礼制规范和秩序。由此判断B符合题意。7.

6、(2012浙江高考)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晋国是姬姓封国晋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B.C.D.【解析】选C。从题干信息可知,秦晋可婚,晋鲁不可婚;教材中有如下表述“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本人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中位居最东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可见,鲁、燕为姬姓周贵族,宋为非姬姓商贵族。由此可以推知以上五个诸侯国的关系。知识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8.(2016上海高考)读通鉴论曰:“

7、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解析】选B。材料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辩驳分封制的优劣是徒劳无益的事情。第二句话是指某一制度经过两千年未能改变。材料的主要意思是进一步对比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作用,经过史实证明,郡县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要求。故选B。9.(2015海南高考)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解析】选A。秦始皇统一六国,废除了原来的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8、故A正确;分封制、井田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B、C、D均不正确。10.(2015天津高考)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解析】选D。朝议制度是中国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要从该制度的运作程序来理解与认识。具体解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本身错误的选项由“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最终裁决权不在朝臣B干扰选项根据“由宰相领衔上奏,

9、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宰相的地位仍很重要,不能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干扰选项根据“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皇权并未受到限制或监督D正确选项朝议制度的运作程序:军国大事多经群臣议定,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经皇帝裁决。由此看出,这一做法有利于决策的集思广益11.(2012海南高考)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解析】选C。秦王取名,从“三皇”“五帝”中分别取“皇”和“帝”,表明功高“三皇”、盖过“五帝”,突出自我的功业。故答案选C。知识

10、点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2016全国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选B。材料中“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这里的“国家档案文献”主要应该是有关国家制度的记述;萧何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是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结合汉初的史实,汉承秦制,判断B符合题意。汉初盛行的是黄老之学,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才实行崇尚儒家的政策,A不正确。材料中体现出已经

11、充分发挥了文书的功能,C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官吏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D与材料无关。13.(2016全国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选D。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客观上必然也会推动社会教育文化的发展,故D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B是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C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能和学识,世家子弟也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故C说法不正确。14.(2016全国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

12、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选A。注意提取材料信息。具体解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正确选项依据题干信息“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可知史官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君主的言行B本身错误的选项史官大都能秉承传统,遵照现实来记载历史,但有的史官迎合统治者的喜好编撰史书C本身错误的选项宋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的说法错误D干扰选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不愿史官记录其“误失”,而不是

13、不愿史官记录其真实言行15.(2015全国卷)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选A。材料表明,汉宣帝认识到掌管地方大权的郡太守与其共治天下,而且强调其优劣,即“良二千石”,说明地方吏治的好坏涉及能否维护统治的大问题。而后来的帝王又反复重申这种观念,说明地方吏治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故A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地方分裂割据的问题,也没有强调地方服从中央,故B不正确。材料中提及的是汉代的治国观念为后代

14、承袭,并未涉及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沿用,故C不正确。历代帝王面临着与汉宣帝同样的治国难题,在观念上是一脉相承的,在政治实践上未必如此,故D不正确。16.(2015全国卷)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选C。外戚是指皇后或者嫔妃娘家的亲戚。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趁机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故A错误;外戚干政对“家天下”的专制皇权构成了威胁,无

15、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故B错误;外戚封侯或从外戚中挑选执政大臣,说明了母族亲属关系受到了重视,故C正确;解决王国问题后,外戚干政现象依然存在,故D错误。知识点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7.(2016全国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选B。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可知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地方权力,提高效率,故B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扩大地方行政权力和削弱六部的权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