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514290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内容标准 了解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 知道变法之前秦国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 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本课结构:,大变革时代,取信于民,立志变法,强国之术,背景,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基本特征: 大动荡 大变革 大发展,战乱频繁,政局动荡,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经济、思想文化、科技,1、经济上: 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旧生产方式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 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强要求政治权利各国变法 3、思想上:“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4、军事上:由兼并战争局部统一 5、民族关系上:出现大融合的趋势。,政治: 经济: 阶

2、级: 军事: 思想:,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 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提高,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一、商鞅变法的背景,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要求政治权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各诸侯国需要富国强兵,“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1、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2、小背景:秦国自身。,(1)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2)秦统治者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3)商鞅得到秦统治者的赏识:,1)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2)改革变法的

3、直接动力 3)改革变法的目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称霸天下的欲望。,富国强兵。,小结:,思考:阅读商鞅来秦后的相关史实,商鞅变法会遇到哪些阻力呢?又如何解决?,1)奴隶主阶级反对,2)老百姓不信任,舌战群臣,南门徙木。,变法前夕:商鞅舌战守旧群臣,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立木为信,二、商鞅变法的概况,1、时间: 2、指导思想: 3、宗旨: (目的) 4、性质:,公元前356年开始。,法家理论。,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以“农战”和“法治”为中心,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三)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作用:,(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国之术,作用是: A、最大目的在于管理、控制全体人民,

4、使其完全服从统治; B、兵源得到可靠保证。,第一次变法(前356年),内容:,(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作用: 奖励耕织 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 重农抑商 积极: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政权。 消极:后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导致经济结构单一。,(3)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作用:增强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贵族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第二次变法(前350年),(1)废井田,开阡陌,作用: 承认土地私有,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力; 推动封建经济发展(也埋下土地兼并祸根),(2)推广县制,作用: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

5、中央集权制度。,(3)统一度量衡,作用: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分封制,国君,诸侯,诸侯国官吏,国君,地方县吏,县制,分封制与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4)“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作用:严肃政纪;“分异令”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其生产积极性的提高,适应封建经济发展需要。,探究二: 什么是“刑名”之学?,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5)轻罪重刑。 作用在: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 (6)“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作用:加强思想、文化统治。,(补充),【重点优化】 1、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活动。,1)对封建社会初期以积

6、极作用为主: 2)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发展和增强封建国家的综合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从 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回顾必修二内容: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1)发展农业生产,可以保证国家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 2)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稳定; 3)发展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4)商品经济本身发展不充分,不如经营土地(农业)有保障;,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重点优化】 2、商鞅变法的特点,变法的核心,农战,

7、法治,1)措施最全面; 2)措施最彻底; 3)历时最久; 4)推行力度最大; 5)成效最明显;,巩固练习,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实行县制;统一度量衡。,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

8、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变法使得秦国富强起来,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评价与比较,1、背景、目的的相似性: (1)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 历史发展的趋势; (2)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在战争中求得生存, 进而成为霸主。 2、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化: 战国变法是在春秋的基础上进行的,且更加彻底。 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 战国变法则瓦解了宗法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3、区别: 前者是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后者是地主性质的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