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九下)13.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508254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九下)1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九下)1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九下)1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九下)1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九下)1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九下)1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九下)13.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九下)13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本文在文字理解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提倡进行互动探究性学习,允许他们提问,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从而进行文化的熏陶。【教学目的】、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教学重难点】、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对论证方法的掌握。【教学方法】、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这是文言文教学最

2、基础最实用最重要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习得语感,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培养能力。、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鉴赏法。【课时安排】 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

3、初步背诵课文。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说明:这个导语的设计更加接近生活,符合学生信息接受需求大的特点,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二、作家作品简介、关于孟子:孟子(约前前)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

4、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关于孟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

5、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解题: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点名朗读并点评:要求:教师应注意朗读指导要有梯度。读准字音: 宫室之美为(wi)之 苟得也为(wi) 不屑(xi) 苟(gu) 一

6、箪(dn)食 一豆羹(gng) 蹴(c)尔 不为(wi) 所恶莫甚于死者(w) 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串译课文,了解大意:字词注解补充:得兼:能够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苟得:苟且偷生患:祸患,灾难。已:停止、放弃。非独:不仅仅。避:躲避向:从前。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辨:辨别。奉:侍奉。穷乏:贫穷。通假字:得通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一词多义: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向为身死而不受(

7、宁愿)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平(这种做法) 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之:呼尔而与之(代词他)为宫室之美(助词的)而: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于:所欲有甚于生者(对)万钟于我何加焉(比) 翻译重点句子“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五、整体感知、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

8、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六、抓语言特色,初背课文、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方法: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多媒体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9、?,?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呼尔而与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学生齐背课文。七、小结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八、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完成书后练习题二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教学步骤一、导入(师生齐背课文,然后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

10、理方法: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 论点是: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解说: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有可能存在“鱼怎么能跟熊掌相提并论”的疑问,教

11、师可以适时引导:(见教师用书)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北方少河流,鱼也就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明确: 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12、。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明确: 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正反对比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