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语文 第7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508078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中语文 第7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8年高中语文 第7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8年高中语文 第7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8年高中语文 第7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8年高中语文 第7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中语文 第7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中语文 第7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哲思短章 福种心田 会争的人,无意中失去了很多朋友;不争的人,却常获得友谊。交一个好朋友,胜过耕一区好田。,这是我高中时代,与父亲蹲在芦芛园里挖芦芛时,父亲叮咛我的一句话语。从此,我就带着这一句话,在我的生活领域中,作为我待人处世的标杆。 与人“争”,常伤和气;与己“争”,可以转化激发潜能的动力,而成为争气的人。父亲所谓不争的人,其“不争”,指的是不与人争的修己的功夫。 待我步入社会,我常修养自身,提醒自己待长辈“谦恭”,待平辈“谦让”,对晚辈“谦逊”,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只与己争,不与人争”的人。于是,我交到很多朋友,工作也很顺心,从此“福种心田”。,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伊训,赏读

2、:对待别人不要求全责备,而检讨自身就象来不及似的。,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 李光庭乡言解颐人,赏读:知道害怕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的才能成人,知道羞耻有错能改的才能成人,知道生活艰难努力奋斗力戒奢侈的才能成人。,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后汉书杨震列传,赏读: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 这句话出自杨震著名的却贿故事,他也因此有了“四知先生”的美誉。这“四知”时刻提醒我们,做事应该自律,堂堂正正,不要自欺欺人。要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知识卡片 一、作家作品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

3、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与程颢、程颐的思想合称程朱理学。朱熹一生关心现实,对金人南侵、土地兼并、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现状焦虑不安,要求选贤任能,修明军政,爱养民力,实现统一。从中进士至死50多年间,虽为官仅9年,在朝廷任职仅40天,但在任上都能革除弊端,打击贪吏,救灾安民。朱熹是一位热心讲学兴教的著名教育家。他一,生直接从事教育活动达40余年,即使在他从政期间,也热心教育,每到一地,都倡办地方学校和学院,并亲莅讲学。他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与吕祖谦合编)等,尤其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后封建教育的正统教材,在中国封建社会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他的学术

4、思想对中国周边国家产生很大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曾提倡程朱理学,印刷和发行程朱的著作。,二、文体常识 朱子语类内容简介 朱子语类140卷,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四书”占51卷,“五经”占29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40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20卷,较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议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当然由于语录是门人的记录,与朱熹原话不免有出入可疑之处,但其分门别类,明白易晓。,朱子语类的主要特点:一是朱熹晚年精要语多,可

5、纠正其早期著作中的某些不成熟意见;二是朱子语类中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在其文集中有言之甚简或完全阙如的,可以弥补其文集之不足;三是朱子语类与其他理学家语录多谈性理者不同,上自天地之所以高厚,下至一物之微,无所不谈,范围广泛。从这三个特点可知其价值之高,“历千载而如会一堂,合众闻而悉归一己”。想要深入了解朱子学派的思想,探寻其问题的本意,朱子语类乃是最宝贵的资料。,预习作业 一、通假字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_,“埽”通“扫”,打扫。,副词,极、尽,名词,遍,次,动词,通过,名词,错误,动词,经过,动词,做错,动词,超过,形容词,过分,动词,穷、尽,形容词,完,尽,形容词,困厄,形容词,尽,形容词,一般

6、的,动词,引诱,动词,连接,名词,七言诗的一种,动词,伸,动词,延请,名词,关键,名词,事务,名词,织布机,名词,命运,天数,动词,向坏的方面转变,动词,流淌,名词,流程,连词,和,形容词,与“多”相对,名词,不久,副词,稍微,形容词,年轻,形容词作名词,年龄小的,等到,动词,到达,副词,比得上,三、词类活用 1上智圣人底资质_ 2圣贤教人_,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圣贤之人,名词活用为形容词,上等的,四、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为己 古义:_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且须分个内外 古义:_ _ 今义:方位词,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学习的人,“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外”指学习是为了炫耀自

7、己,3须大段著力 古义:_ 今义:较长的段落,仔细,五、文言句式 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_ 2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_ 3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_ 4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_ 5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_,宾语前置句,判断句,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六、名句默写 1_,方是见得真味。 2仁以为己任,_?死而后已, _? 3大凡为学,_,这便是生死路头!,且须分个内外,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不亦重乎,不亦远乎,主旨归纳 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欲问题、义利问题。 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和掌握。他说:“

8、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朱熹还认为读书要虚心品味,沉浸其中,周密思考,才能明辨是非,解决疑难。他说:“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朱熹所说的“天理”即是心之本然,而“人欲”即是超越延续生存条件、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欲望。作者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越是修养不高的人,越要努力克制私欲。 朱熹引用孔孟的话阐述自己的义利观,认为“为义”还是“为利”是君子与小人的分别。读书为了提升自己就是“义”,而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是“利”。,重点突破,理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是怎样的?,提示 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到宋朝,思想界

9、面临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是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高峰,维护既有的社会秩序,需要有新的理论思考;二是社会文化也开始向近代文明缓慢地转型,这同样呼唤着新的思想观念。朱熹所讲“弃人欲”与佛教的禁欲主义有相通之处,这表明儒释道三家的相互融合、渗透,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在此背景下,到北宋中期,理学思潮逐渐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思想,对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理学体系。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到了明朝,得到王守仁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心外无理”,主张“致良知”。由于王守仁强调了人的主观精神作用,他的思想也刺激了明代后期的思想

10、解放运动的出现。,从节选部分的第一则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熹怎样的读书观?,提示 朱熹不但是著名的理学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一向主张精读,反对贪多。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熟读”,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因此,朱熹所讲的读书法,并不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而且是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的。简单地说,他主张通过读书来“穷理”,来体认天理,最终达到道德品质的完善。,朱熹对“天理”与“

11、人欲”这一问题有怎样的看法?,提示 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因此要“明天理,灭人欲”。这种把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的看法,为程朱理学所继承,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论证。朱熹所说的天理,根本上还是儒家所讲的仁义道德、五伦规范。主张理学的人的修养目标,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去规范人的行为,也就是用天理去除人欲。这是道德修养的关键,也就是朱熹所说的“天理人欲交战之机”。理学所讲的理欲之辨,用现代哲学术语来说,其实就是理性对感性的限制。,门人向朱熹提问关于读书的问题,但朱熹回答的却是要明辨义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提示 这段文字看起来好像是答非所问,但其实是朱熹

12、所认为的读书的大事情。读书首先要明辨义利,是“为人”还是“为己”;是为了成圣成贤,还是趋于愚昧不肖,这是读书的原则。朱熹认为,在这个分界是非的问题上,不容讨论,如果认清了这个问题,读什么书,“却好商量也”。所以,整段语录也是和读书密切相关的,他说的是读书的一个原则性问题。,在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怎样理解和继承朱熹的“天理人欲”和“义利”观?,提示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原本的意义。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

13、求,把精神的需求废除了。这和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回不因为物质生活低下而放弃理想的行为是一致的。不过,朱熹是理论化了孔子的这种赞誉。一些人宁可物质生活简陋和低下,也会努力兴办和发展教育,热心公益事业,再穷也不会丢弃自己的人格,这正是这种天理胜过人欲的写照。,文本审美 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做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

14、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需要指出的是,在朱熹那里,“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反对的是沉溺于人的欲望之中。认为人欲只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同时,朱熹也不是盲目地抵御外物的诱惑。至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朱熹说:“天理人欲,其间甚微。于其发处,仔细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知其为天理,便知其为人欲。既知其为人欲,则人欲便不行。”课文节选部分也说“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其二,“存理灭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朱熹认为,“存理灭欲”是属于自我修养、复归于人的本心的道德范畴,即使是统治者也必须遵从。其三,“存理灭欲”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朱熹说,尽去人欲,“这事不易言,须是格物精熟,方到此”。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过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循序渐进,“自然纯熟”。,客观地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在理论上是有其缺陷的,尤其是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是不科学的,但在物欲横流、道德规范失效的今天,主张用理性战胜感性、用道德规范欲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