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九上)26.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506551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九上)2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九上)2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九上)2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九上)2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九上)2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九上)2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九上)26.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九上)26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2、了解故事情节3、把握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的性格特点,体会用语言、动作、神情等刻画人物的方法。4、学会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学会运用夸张和讽刺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作(二)过程和方法1、文献法 了解作家作品和科举制度2、讨论法 分析人物形象3、 点评法 写作说法4、 赏读法 分析故事情节(三)价值观和情感趋向从范进的悲剧其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悲剧的高度思考知识分子问题,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二、教学课时:二课时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一)

2、作家1、 姓名:吴敬样(17011754),字敏轩,晚年又号文木老人2、 籍贯:安徽省全椒县人,3、 评价:清代小说家。4、 生平简介: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安微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作儒林外史,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描绘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除小說外,吳敬梓還著有詩文集文木山房集十二卷。(二)作品1、出处: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2、儒林外史:是一部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第一部优秀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

3、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全书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穿其中的中心,即:反对科举、反对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3、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三)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里一种层层选拔人才的制度。2、始于汉代,止于1906年。3、明代

4、的科举制度: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4、清代的科举制度:第一关: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资格考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被录取后称为生员。生员分为三种:刚“入学”的新生称为附生,在学校成绩最好的称为廪生(名额有限,公家发给粮食),其次称为增生(名额有限)。生员合格毕业后称为庠生,俗称秀才。成绩优良的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下面的考试,所以说秀

5、才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第二关:乡试(又称大比、秋闱)。每三年的秋天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设为热区:参加康有为“公车上书”的都是各省的举人,当时有1300多人)第三关:会试(又称礼闱、春闱)。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第四关:殿试。由皇帝在故宫主持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土,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电视连续剧小李飞刀中的李探花,之所以以“

6、探花”相称,是因为他在科举考试中中了殿试第三名。以上各种考试主要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清朝的科举制度简况如下:童试(资格考试)乡试(又称大比、秋闱)会试(又称礼闱、春闱)殿试(四)关于本文:本篇节录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鬧捷報。范進是广东一个屡次考试落第的潦倒读书人;中举是指乡试合格,即考取舉人,是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中極重要的一環,因為中了舉人,便有資格做官,在地方上有权势,连县官也以礼相待。由于本文只节选范進中举前后部分,所以题目为范进中举。范进是个穷书生,自20岁开始应考秀才,考了30多年,直到54岁时才得到广东学道(即主考官)赏识,给与他第一名,课文便由此展开,描述他中

7、秀才后回家的情形。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小说的三要素1、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老太太、乡邻等2、故事情节: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不同的态度。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3、环境: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三、理清故事情节1、本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写范进中举前的境况。第一层(1段):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第二层(2段):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第二部分(312段),写范进中举后的境况。这部分可分为三层:

8、第一层(35段),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讽刺了世态炎凉,刻画了范进发疯后的丑态。第二层(69段)写胡屠户治疯。写范进发疯后,乡邻们请胡屠户“打”醒范进以及胡屠户对新贵人的奴颜婢膝。这段课文主要讽刺了胡屠户的势利、无耻。第三层(1011段),张乡绅拜会范进。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来访以及范进骤然富贵的情形。这段课文讽刺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也讽刺了张静斋的狡猾以及胡屠户见钱眼开的丑态。第四层(12段)范进赏银胡屠户。2、你认为范进中举发疯是真的,还是作者有意安排?为什么?明确:范进中举喜得发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写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

9、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尖辣的讽刺效果。小说写作方法:生活真实 艺术加工四、小说的主题1、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奎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讨论并归纳: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2、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

10、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 “好了” ,写狂喜的心情。“老太太慌了”侧面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好”几十年的痛苦和屈辱结束了,梦寐以求的富贵荣华滚滚而来。“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侧面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众人拉他不住”烘托范进的疯劲。第四层写疯走集上。“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 的疯态。3、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

11、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你认为范进发疯是偶然现象吗?从哪看出?报录人见多识广,想出办法。4、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一个治疗范进发疯的妙方是打他一个“嘴巴”,这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

12、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5、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却又发疯了?说明了什么?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范进为功名利禄而颠狂的丑态,尖锐的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范进发疯的“病根子”是科举制度,它已经深入人心,有深厚的社会基础。6、为什么当时社会上这么多人都会这样庸俗势利可鄙呢?是封建统治

13、阶级造成的。封建制度下,做官的鱼肉人民,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平民百姓只好忍气吞声,有权有势见人就大三辈。科举制度让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于是人们被弄得这般势利多变了。7、胡屠户、张乡绅、乡邻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所造成的“功名富贵热”毒化了整个社会,毒化了所有人的灵魂。8、主题: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束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五、分析人物形象(一)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1、提问: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

14、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讨论并归纳: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2、在胡屠户眼里,张静斋是方面大耳,是天上的星宿,有万贯家私,家里的银子比皇帝家还要多,是有脸面的人。张老爷来拜新贵范老爷,众乡邻都散去了,膀大腰圆的胡屠户也躲起来不敢出来。这说明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一旦中举,便成为人上人,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迅速攀升。从张静斋的表现看,范进中举前,他“一向有失亲近”。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他当天就来拉拢,开口“世先生”,闭口“亲弟兄”,竟然将八竿子打不着的范进称为“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目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

15、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作者轻轻的几笔勾勒,张静斋丑陋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便可见一斑。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此人居心叵测,是个善于耍手腕的官场老手,他结交新贵,为的是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作者具体描写了“张老爷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讽刺了当时官场的虚伪和黑暗。(二)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中举前中举后对胡屠户的称呼岳父卑躬屈膝逆来顺受甘受屈辱对胡屠户的称呼老爹对胡屠户的态度唯唯诺诺对胡屠户的态度不再唯唯诺诺向胡屠户借钱被骂了个狗血喷头给胡屠户拿钱: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神智正常中举发疯1、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唯唯诺诺,圆滑世故,受科举制度毒害很深的知识分子典型。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政变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