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九上)10.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506540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九上)1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九上)1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九上)1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九上)1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九上)1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九上)1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九上)10.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范进中举教案(新人教版九上)10一、教学目标 (一)能识读运用以下词语:腆踹绾带挈星宿权变 (二)尖锐的讽刺:课文讽刺兼滑稽,其特点表现为在现实基础上加以夸张变形,进行鲜明对比,使讽刺的对象得到充分的表演,从而完成讽刺的任务尖锐地嘲笑腐朽的科举制度与深受其害的知识分子和形形色色的势利小人。 (三)人物形象:范进与胡屠户形象的对比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地“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二人表现为一恭一倨;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的态度截然不同,慷慨地送来肉和贺礼,称范进“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的才学和品貌,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而范进对这一切也无所不安,二人表现为一尊一卑。 二、

2、课时安排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读准字音,注意查找工具书。 读清字义,注意古白话的字词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读懂背景材料。 关于作者: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由于科场不遇

3、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一切使他胸中郁结了忿世嫉俗之情。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乾隆十六年,皇帝南巡,别人都去恭迎“盛典”,他却“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示了对最高统治者的鄙视。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是在作者这样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 关于作品: 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五十岁以前。这部长篇讽刺小说共五十五回,刻画了一百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可是全书却有

4、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确实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鲁迅先生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这是对儒林外史进步思想和讽刺艺术的最好的概括。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批判黑暗现实的同时,却把理想寄托在一些“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关于科举考试的相关常识: 明清的科举制度规定:凡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

5、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论年龄大小),童生通过院试,可以取得“秀才”称号,也叫生员、进学、相公。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在各省城考一次,每逢子午卯酉年秋天举行,又称秋闱、大比。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这种考试,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是在乡试次年于北京礼部举行。参加考试的是各省的举人,考试在三月,所以又称春闱,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通过考试,可以取得进士的称号。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称进士及第,三名又各有称号,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殿试以后,还有一次叫作朝考,在殿试后若干日举行。通过这个考试,

6、按照等第,任官授职。 导语 可以播放电视连续剧的相关片断,借以导入。 可从网络下载相关的图片资料引入。 可从相关的情节引入。课文节选部分之前的有关情节: 一个同范进有着相似遭遇的儒生周进,考了几十次连个秀才也没考上,受尽了困顿和屈辱。有一次在贡院撞号板,口吐鲜血,满地打滚,闹得不可开交时,四个商人出于怜悯心,资助一些银钱替他捐个监生进场考试。从此由秀才、进士到御史、广东学道,步步高升。后来他主持秀才考试,考场上一个老童生引起了周进的高度注意。那老童生面黄肌瘦、胡子花白、衣衫破旧,大冬天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见这个考了二十多次秀才都未考取的老童生,周进便心生怜悯,想方设法提拔他,以免

7、“屈了真才”,周进反复看范进的答卷,头两遍使他大失所望,看第三遍时,聚精会神,细细品味,一篇狗屁不通的臭八股,居然成了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于是“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那个老童生就是范进。课文节选部分之后的有关情节:范进中了举,许多人来奉承他,田户、房子、银子、奴仆都有了,他搬到新屋连请了三天客。到第四天,其母见家里有许多细瓷碗盏,大笑一声,喜极而死。后来范进到了京城,中了进士,做了山东学道。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儒林外史中节选出来的一篇课文范进中举。 (二)活动过程 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 不必探究词句,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故事梗概,理清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

8、,注意时间及事件的发展转变。 找出课文中描写范进与胡屠户动作、语言的语句,并尝试分析。 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略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简介小说情节的一般常识,启发学生结合“思考练习”一,作出归纳。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交流活动 关于故事情节 熟悉情节:复述故事梗概,进一步理清线索,熟悉内容,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概括情节:概括情节,并无惟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关于情节结构 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段)写范进中举前的家庭生活和卑

9、微社会地位及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一层(第段)范进进学回家,胡屠户前来贺喜,对女婿连骂带训,范进“唯唯连声”。 第二层(第段)范进为赴乡试向胡屠户借盘费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第段)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第一层(第段)范进发疯。 第二层(第段)屠户治疯。 第三层(第段)乡绅拜会。 第四层(第段)范进赠银。 作者把故事情节的中心集中在范进中举前后。作者围绕这一中心情节牵动全线,展开了它的艺术画面,让各色人物纷纷登台表演,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一个黑暗侧面。这种将情节加以提炼与典型化的做法,可以更深刻地揭露矛盾,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挖掘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更好

10、地突出作品的中心思想。 品析活动 品析课文第一部分,可探讨以下问题: 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要点:写明礼物,屠户的职业和悭吝的性格就显示出来了。 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要点:“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这是厚颜无耻的卖功。“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他的所谓“体统”就是封建的等级观念。 “体统”的实质是什么? 要点:实质是封建等级观念,即欺贫爱富,媚上压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 要点:傲慢粗俗。 范进不知丈人小气吗?为什么硬着头皮商议盘缠

11、? 要点:范进不是不知道丈人嗜钱如命、刻薄小气,之所以硬着头皮去商议盘费,既是因为无法他借,更是因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不甘心于屡试不中,以至于不顾一切,要再去“考他一考”。 屠户为什么断定范进中不了举人? 要点:他是从“家财”和“长相”这两个方面来断定的。“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品析课文第二部分,可探讨以下问题: 设计范进上集卖鸡有什么好处? 要点:照应上文的“借盘缠”、“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与下文的“报喜”等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丑恶,一旦中举,地位立即改变;为下文的范进“发疯”作了

12、铺垫,形成对比,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和读书人的堕落;与下文张静斋的“拜会”形成对比,既说明范进中举后地位的迅速上升,又反映封建社会的官场腐败,世态炎凉。 “三步两步走进屋里来”,报喜人拥着他也拥不住,显出范进什么样的心情? 要点:范进快而猛的行走动作,显示他想知道是不是真的“中举”的急切心情。 第5段写范进欢喜疯了,作者运用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找出描写范进发疯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和句子。 为什么新贵人欢喜得竟至于疯了?疯态的描写哪些地方最有讽刺意味? 要点:“中举”,意味着几十年来所过的贫困、屈辱的生活即将结束,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已出现在眼前,政治、经济地位马

13、上要改变。本以为中举无望,而现在竟中举了,因此范进看了中举的报帖后惊喜得发了疯,这就很自然了。 借报录人之口说范进是“迷了心窍”含有什么深意? 要点:报录人对“中举发疯”之类的事情常有耳闻目睹,对“中举发疯”的原因也是一清二楚的,因此,借报录人之口说范进“迷了心窍”,就含有揭露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的更广更深的意义。 胡屠户第二次贺喜的时候,为什么叫二汉提着?为何又写明礼物? 要点:可以显示胡屠户的身份和派头“今非昔比”,也跟着“中举”的女婿“阔”了起来;写明这一次贺喜的礼物,与上一次范进进学,胡屠户只是“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形成对比,具体、深刻地表现出胡屠户势利的市侩性格特征。 “忍不住的笑”

14、,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众人也都笑起来? 要点:“忍不住的笑”含义:胡屠户在女婿范进中举后,一改以前轻蔑范进的态度,口称女婿是“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但接着在大家的怂恿之下,他硬着头皮,“凶神似的”打了范进一个嘴巴。在极短的时间内,胡屠户前后的反差这么大,众人和邻居见了当然“忍不住的笑”。这“忍不住的笑”饱含着辛辣的讽刺,透过这“忍不住的笑”可以看到胡屠户反复无常、俗不可耐的市侩嘴脸。 众人笑:对范进,原先胡屠户是怎样辱骂、丑化的,众人一清二楚。现在胡屠户又换一副脸孔,换一套言语来形容、美化范进,活像一个不顾颜面的市侩、小丑,在大庭广众之下自打嘴巴,因此,众人也都笑起来。这“笑”,无疑是一种嘲笑、耻笑。 为什么除众人之外又详写乡绅来拜?夸张张乡绅的富有与范进中举欢喜疯了有无关系? 要点:写张乡绅来拜,这是点面结合的写法,更有力地说明范进中举后的地位迅速上升,也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攀附权贵的丑态。 夸张张乡绅的富有与范进中举欢喜疯了二者之间有内在联系。中了举,成了乡绅,就大富大有,所以,读书人醉心于功名,一心要沿着科举阶梯往上爬,因此范进一中举就欢喜得发了疯。 (三)布置作业 初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 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导语 鲁迅先生说:“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