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九上)7.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504159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九上)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九上)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九上)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九上)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九上)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九上)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九上)7.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九上)7教学目标1、 知识教学点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2、 能力训练点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分析本文从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的世界,从正面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批判质疑,培养学生思辩精神重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难点:理解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第一课时教学计划: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1、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学生回答) 神农氏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亲自尝试百草,发现了能攻毒祛病的中药。那么大家又知不知

2、道关于西红柿的故事呢?(学生)其实,西红柿最初因为颜色艳丽,人们怕有毒都不敢吃。后来还是一个叫罗伯特的美国人通过亲身的尝试才证明它无毒可食。我们看到,不管是神农发现中药,还是罗伯特证实西红柿可食,他们都是通过自己试验的。其实啊,试验的过程就是对事物进行探察的过程。就像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除了那一份敢于冒险的勇气之外,是不是还告诉我们要通过对事物的探索来获取对事物的认识呢?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精神。那么在科学的领域到底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如果要,又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呢?请详细阅读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看文章是怎样回答老师上面提出来的问题的。2、 精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

3、对话,分析文章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当中是怎样解释“格物致知”的?学生明确:“从探查物体而得到知识。”或者回答文章注解里的意思。教师明确:回答很正确。大学里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就是推究,“格物”顾名思义,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致”,求得。“致知”,求得知识。“致知在格物”,就是知识的求得在于对事物的推究,那么反之,通过对事物的推究才能求得知识。如果说“致知”是一个目标,那么“格物”就成了目标实现的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个过程,一个途径。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这句话的出处大学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礼记当中的一篇文章。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会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就成了传统

4、儒家极为推崇的经典“四书”。除“四书”外,儒家的基本典籍还包括我们刚刚谈到的包括礼记在内的诗经、尚书、周易、乐记和春秋。其实,细心的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大学里告诉我们“致知在格物”,可是物究竟应当怎样格?事物到底要怎样探究呢?大学里是不是并没有讲明。2) 进一步了解格物致知,通过学生的探讨了解格物的具体途径我们有句俗话说:“要知道梨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那么对梨的认识就是通过亲口尝试得到的。古代的时候人们总以为天圆地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圆的,那么对地球形状的正确认识则是通过麦哲伦的这次实践之旅。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最初使用的是雕版印刷,就是在一整块木板上刻字后再进行印刷,后来毕升

5、经过一次次的实验才发明了可以拆卸的活字印刷,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不断的实践提升了认识,才有了更好的发明?从这些鲜活的事例中,我们无疑都看到无论是对梨的认识,还是对地球的认识;还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都体现着探究事物的一种方式,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学生明确:主动实践或者说尝试3) 理解在自然科学领域格物致知的途径我们很多同学其实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眼高手低的毛病,以为自己懂了,都知道了,实际操作起来却常常不知所措。我们很多同学大都注重于书本知识的积累,忽视了自身的积极探索和实践。这在自然科学领域是行不通的。大家都知道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吧?就是利用放风筝来捕捉雷电,之后便有了避雷针的发明。爱迪生的电灯实

6、验大家不陌生吧,之后钨丝就成了经久耐用的制灯材料。就连居里夫人的镭不也是在不断的实验中发现的吗?我们今天学习的化学,那么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难道不是通过前人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得来的吗?小到青霉素,大到登月的飞船,哪个不是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探索实验得到的?本文的作者丁肇中先生在物理上的重大发现也是在实验过程中得来的。所以大家说说在科学的领域,事物应该怎样推究呢?学生明确:通过实验教师总结:对。一次次的实验带来了一次次的发明创新。这一次次的实验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认识,同时也何尝不是对自我的超越呢?敢于实验便用于创新,勇于创新便敢于超越自我。大家还知不知道这样的事例呢?学生举例(伽利略的斜塔实验、莱特兄弟

7、的试飞实验)教师总结:科学技术是国力强大的保障,使民族强盛的后盾,综观诺贝尔奖在科学方面的获得者,我们中国人能有几个?丁肇中先生就说过, 中国有占世界14的人口,但并没有占世界14的科学贡献,这是有一定原因的。大家在课文中能不能找出这个原因呢。(提示:我们刚刚从各种事例中知道科学领域对事物的推究要经过实验,那大家仔细看看文章中谈到的传统的中国教育及中国的学生注不注意实验精神的培养?)学生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儿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8、教师总结:所以啊,无怪乎中国的科学创造发明、科学研究的数量不及其他发达欧美国家了。 谈到这里,我想起了前些年我们的媒体上一直在谈论的高考状元在大学念书时实际操作能力并不强,比方说,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就是刚才那位同学回答的“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这就是舆论经常谈到的“

9、高分低能”的现象。作者自己在文中就谈到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请一个同学说说这个类似的经历是怎样的?学生明确:文章的第十二自然段。丁先生在文中就分析到致使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文化背景。请大家看到文章的第十一自然段,这段话的开头就谈到“时至今日,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读书人的头脑。”于是“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便出现了中国学生在研究工作中不知所措的现象。那么究竟王阳明的思想是一种什么思想呢?请大家看到文章的第3-5自然段。4) 分析传统教育对“格物致知”的曲解这里面谈到了中国传统教育对“格物致知”的曲解,请大家找出这句话来。学生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教师明确:回答得很

10、正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是适应固定的社会制度。就像大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目的是,请大家一起回答。学生明确: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师解释:诚意就是诚实自己的意念,意念诚实了就能端正自己的内心,内心端正了就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品德有了提高就能整顿好自己的家庭,从而达到治理好国家,这样才能达到儒家的真正目的平天下。我们看到所谓诚意、正心、修身是不是都注重个人的内心或者说是个人的精神世界。学生明确:是教师总结:王阳明可以说就是这种思想的“铁杆粉丝”。所以啊,我们前面所说得王阳明的思想就可以用她自己说的一句话来概括“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我们看看他是怎样格

11、物的。请一个同学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提问:同学们,王先生格物的方法对吗?(学生)它成功了吗?(学生)原因何在?学生明确:“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讨自己。”教师提问:对。那么作者在这里谈到阳明格竹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明确:真理不是内心领悟的。教师提问:那真理是从哪里得到的呢?学生明确:对外界的探察。谈到对外界的探察,我想到了这样一首诗。北宋诗人苏轼的曾就名僧惠崇之画作“鸭戏图”题了一首惠崇春江晚景,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大家知道哪句诗说明了正确的认识是来自对外界的探察吗?学生明确:“春江水暖鸭先知。”教师总结:大家都很聪明哈。诗的第二句

12、说道,初春时节,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暖”是水的温度,“知”是鸭的知觉,所以春江的水暖是鸭子们自己探知来的。回到我们的王先生,大家现在应该很清楚他要格的是什么了吧!(学生)对象是找准了,但不是随随便便的就可以把竹子格清的,它还要讲究以各策略。那么作者认为的正确的格竹的方法是什么?竹子应该怎样格呢?学生明确:“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观察。”教师总结:回答得很正确。所以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对竹子进行实验,但实验不是随便进行的,我们大家看到课文,找出科学的实验究竟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学生明确:需要细致具体的计划;需要

13、一个适当的目标。教师总结:所以从这节课中我们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需要实验精神,知道了中国学生大都缺乏这种精神,并且分析了致使这种精神缺乏的原因就是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那么作者认为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真谛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揭晓。板书: 亲身实践探索事物(途径)格物致知 实验 对外界的探察,积极有计划地探索求得知识(目的)第二课时教学计划: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批判质疑,培养学生思辩精神1、导语设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格物致知就是要探究事物获取真知,并知道亲身的实践是格物的一种具体方式,而且还了解到自然科学的格物致知是要通过亲身的实验,实验精神的缺

14、乏是中国学生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缺口,这个缺口的造成很大程度是由于传统教育对实验的忽视,因此便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没有同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明白了自然科学中格物致知的精神真谛呢?学生明确:要实验;对外界的探讨第一,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第二,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 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其实,这就是丁肇中先生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其实就是要通过实验求取知识,他强调的是通过实践去格物,注重的是实践这一格物的具体途径。只有这样去探究事物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现在我们回顾全文,看作者是怎样步步紧逼,运用那些事例和道理来揭示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的。2

15、)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师图表明确: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正面事例(对比)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可以看出作者选用的论证方法是:学生明确:讲道理、摆事实。教师提问:那么大家还知道哪些论证的方法吗?学生明确: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师总结:所以作者就通过以上事例旗帜鲜明地指出知识的求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不是自我检讨和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这里所说的清谈就是指不切实际的谈论。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说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文章论述的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