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9.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501538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9.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9.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9.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9.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9教学目的:1、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3、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直接导入。二、作者介绍:孟子,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称。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三、课文讲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板书课题。2、教师范读课文。3、学生

2、齐读课文,并思考:题目中的“道”指的是什么?4、结合课文练习,理解“道”,指的是施“仁政”。5、课文分析:那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课文怎么论述的。首先看课文的第一段说的什么。词语讲解:天时:有利于政、战的时令、气候(联合结构)。地利: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偏正结构)。人和:指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上下齐心(偏正结构)。从这一句话来看,最重要的是什么?对,人和。作者以顶真的修辞方法,说明人和是最重要的。齐读二、三两段,看看这两个段落分别论证了什么。明确:第二自然段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自然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二自然段从攻的一方来说,第三自然段从守的一方来说。词语讲解:郭:外城;环:围;者也:判断句

3、式。是:这,指示代词。从作者的交代来看,这座城是一座小城。进攻一方的力量又如何呢?我们从“环而攻之”可以看出,攻势是很强大的。那怎么会不胜呢?原来是“天时不如地利”呀。词语讲解:城:指城墙;池:指护城河;兵革:兵,指兵器;革,指甲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委:放弃;去:离开;这里,也是从作者的交代可以看出,守城所应具备的一切有利条件都有了,但最终却是“委而去之”,原因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呀。这三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从战争的角度,论证“人和”的重要性。在论证方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先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后证明“地利不如人和”。那么,如何得到人和呢?这就是课文接下来要论证的问题了

4、。齐读课文第三段。词语讲解:故:所以;域:名词作动词,限制;固:形容词作动词,巩固;威:形容词作动词,威服;以:凭借;寡助之至的“之”:表舒缓语气;畔:同“叛”;有:要么,或者。从这一段中不难看出,施“仁政”者才能得“人和”,得“人和”者可以战必胜。在这里,其实也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因此,整篇课文采用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性。6、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第二段) (第三段)攻 守施“仁政”得“人和”战必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板书课题:2、教师带读课文3、学生齐读课文4、对照课文下面的注解,初步理解课文意思。5、课文讲解:朗读课文第一段,

5、对照课文下面注释,试译第一段。词语理解:发:起,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所以说“举”。在这一段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六个,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六个人物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六个人物出身都很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6、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作者列举这六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呢?对,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也就是说,这六个人物是事实论据。齐读课文第二段。词语理解: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是:指示代词,这;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拂:违背,受阻挠。乱:动词,扰。所以:介词,用来曾:同“增”。翻译第二段。好,学过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第二段与第一段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第一段列举了门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二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的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

7、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wnk无好男)齐读第三段。词语讲解:恒:常常; 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然后:这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衡:同“横”,梗塞,不顺利。征:观察到,检验。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匡正过失。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

8、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齐读第四段。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6、小结:本文的论证问题时,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同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7、板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 苦心志傅说 劳筋骨胶鬲 饿体肤 发、举 个别论据管夷吾 空乏身 降大任生于忧患 孙叔敖 行拂乱为死于安东 百里奚(中心论点) 过 改人 困、衡 作(正面)征、发 喻 一般论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