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与反思.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6497410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与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与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与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与反思.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与反思摘要:本文从湿地的概念、类型出发,着重介绍了湿地对自然、社会的重要影响,从景观学的角度论述了营建湿地景观的理念、方法及技术措施,并就当前我国“湿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作者的一些建议和反思。关键词:湿地;湿地景观;景观规划设计;分级规划;拟自然化在近几年的工作中,越来越多的接触到与“湿地”有关的项目,“湿地”俨然已经成为时下景观设计的一种风尚,似乎只有与“湿地”一词挂钩,才能充分体现出设计的生态性、先进性与科学性,而对于是否具备保护和营建湿地的基础条件,是否需要以牺牲更高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来换取一处“人工湿地”,则鲜有异议。在这样一个有困难要造“湿地”,没有困难创

2、造困难也要造“湿地”的时代,提出减少“人工湿地”,保护现有湿地、恢复原生湿地的观点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是如果因此能引起有关人员对“人工湿地”深入的关注与思考,给热得烫手的“湿地热”降一降温,本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Architeclure)的概念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目标,规划设计对象是人类生存居住的环境。湿地景观规划设计概念的形成针对湿地系统的特点,以景观规划设计的策略与方法,应用于湿地的保护与营建,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系统和近自然的公共空间,即为湿地景

3、观规划设计。国外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相关理论提出,至上世纪末进入实践阶段,而我国相关研究则是从本世纪初刚刚起步,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湿地景观特征湿地结构的独特性表现在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上,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其在水分、养分的循环上形成了特有的生态过程。湿地景观具有明显的植被、土壤、水位和水的盐度的梯度变化和斑块变化,其中水位、水流、潮汐、洪枯等有规律、有频率地变动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环境稳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规划设计理念湿地景观规划设计是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土地特征为指导思想,以接纳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形成新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在特定区域内营建人类游憩活动空间。因此,规划应加强整

4、个湿地水域及其周边用地的综合治理,保护与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其更新、发育,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规划设计方法基础资料的调查、分析区域内各要素原始资料的调查获取,如地下水位、土壤结构、生物活动情况、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原始状况,作为下一阶段制订准确、科学的保护与恢复方案的依据。景观分级规划景观分级规划是指根据前期景观因子的分析数据综合叠加,按照分类体系标准。如基地条件、干扰因子等将整个湿地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区域,如核心区域、一般区域和缓冲区域,再根据分级情况,确定相应区域的保护力度和开发强度。香港湿地公园的规划就是很好的案例。拟自然化上世纪70年

5、代中期,德国进行了“重新自然化”(Naturnahe)的尝试,如拆除被混凝土硬化了的河道,将河流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况,取得了成功。为使生态修复周期缩短,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措施,模拟自然生态体系发展的外部生境,加速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进程,这种方式称为“拟自然化”。人工预湿地技术土壤结构改造土壤结构对湿地生态系统非常重要。不同土质条件、配比对生物生长孕育影响很大,砂土营养物含量低,植物生长困难,而且容易使水体快速渗入地下,所以不宜设在最下层。而粘土矿物有利于防止水体快速渗入地下,并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茎穿透,故通常采用粘土构筑湿地下层。湿地土壤的改良可以说是整个湿地系统能否运行良好的基础。围堰堤

6、坡湿地水陆交界地带的围堰堤坡十分重要,如用混凝土砌筑堤岸会破坏湿地与周围环境问的过滤和渗透,应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堆积,并在水陆交接的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这样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发挥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境,同时也在视觉效果上形成自然和谐而又富有生机的景观。湿地基床湿地基床的设计应从整体出发,与周边水系统形成大循环,确保水资源的安全、合理与高效利用。基床采取可渗透的材料,通过与地下水的相互渗透来调节湿地的水域与水深。湿地植物湿地植物种植,一方面,应尽可能地在水陆过渡地带保持一定的自然湿地生境作为缓冲区,采取适当的生态管理措施确保其自然演

7、替和自然恢复过程:另一方面,植物群落的物种和组成应与湿地生境的自然演替过程相符合,以便有效地促进并加速其恢复过程,必要时可采取分阶段种植的模式,先营造先锋植物群落,待生境特点与立地条件改善后再构建目标植物群落。动物、昆虫的规划动物也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因素,除了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与植物界进行能量的转化外,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外,它们还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社会生产价值。在湿地景观规划恢复或重建的过程中,以人工手段影响动物、昆虫的数量、生长发育进程,促进区域内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立。湿地生物净化目前城市中的很多湿地项目是为了处理净化污水,当富营养化的污水流过湿地时,其中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

8、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使水质得到净化。净化后的水不仅大大降低了对生态系统恶化的影响,同时又成为湿地水系统平衡的重要补充。目前城市中的一些湿地基本都是以水处理净化设备来实现水体净化的,存在维护成本高,稳定性差,净化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1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2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XX,19(1):42-52,3(美)约翰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王紫雯,景观文化与景观生态学初探J,建筑学报,1995,(8):34-38,5张永泽,王亘,自然湿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生态学报J20XX6雷昆,对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发展的思考林业资源管理,20XX7黄晓鸾,保护我国湿地资源,中国园林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