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火把节.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473331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火把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火把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火把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火把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火把节.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S)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 文:4 火把节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火把节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本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第二部分介绍火把节的几个场景脉络清晰,按时间顺序写了一天的庆典活动。读这一部分要注意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从清晨到夜晚,从第一天到第三天这节日的气氛,从而感受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教学目标:1. 认识和学会“蒿、寨、矫、犄、蝗”5

2、 个生字;会写“帕、披、毡、宰、寨、矫、跤、熊、嫉、妒、蝗”11 个生字;掌握“头帕、披毡、山寨、矫健、摔跤、嫉妒、蝗虫”等词语。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3.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教学难点: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课前准备:1. 生词卡片。2. 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3. 课件。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

3、案-4 火把节2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一)同学们,说起“火把节”你会想到哪些场面?(二)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三)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彝族人民的火把节,去感受一下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吧!齐读课题。二、合作学习,整体感知(一)自由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学交流生字的注意要点。(二)从文中画出下列生字词。(展示课件第三屏)(三)小组合作学习: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试着给课文分段。三、检查反馈,理清层次1.检查生字新词。(1)出示课件(展示课件第三屏),指名读词语。(2)全班齐读。(3)师:这一课生字较

4、多也较难记忆,你能不能给同学提个醒呢?重点指导:读音:蒿( )犄( )嫉( )矫( )跤( )形近字:蒿和篙、矫和娇、熊和能难写字:“淫”最后一横为短横;“宰”倒数第二笔也是短横。2.反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反馈:如何分段?第一部分(1-4):写欢迎人们到大凉山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第二部分(5-10):写火把节是激情四溢的盛典。第三部分(11-14):写彝族的火把节是彝家人课前谈话,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把自己从不同渠道获得的资料和大家分享,感受分享的喜悦,并加深对火把节的了解。形近字和难写字多分析,多书空。不面面俱到,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小组合作力量,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通

5、过小组自读,化难为易,简单的内容自己学,较难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这个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理清文章的条理和顺序。引导学生搞清楚火把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4 火把节3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是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四、再读课文,把握重点(一)在描写火把节的时候,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展示课件第四屏)2.你最喜欢哪个场景?为什么?(相机展示课件第五屏、第六屏、第七屏、第八屏)3.文章描写了有关火把节的什么传说?表现了彝族人怎样的性格?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面对这样的民族,你有什么感想?(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我们民族是一个具有自强不息、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德的民族、让学生热爱我们的每一个民族的人民,热爱我们的国家,感受民族的伟大力量。)六、作业布置。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节描写的几个场面,想象当时的情景。通过复述火把节的传说,赞美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品德。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我们的国家,感受民族的伟大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