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中地理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472169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5.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高中地理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河北省高中地理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河北省高中地理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河北省高中地理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河北省高中地理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高中地理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高中地理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2(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的城市化,我国城市化进程,A、1949年,城市化水平为10.6%;,B、建国初期,城市人口增长较快;,C、20世纪60-70年代,城市人口增长缓慢;,D、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起步,振荡,停滞,恢复正常,快速,探究,读上面两图,结合P39阅读材料,思考:,1. 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为什么?,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做好哪些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显著拉动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城市化水平和密度东部沿海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 中等城市人口增加绝对量比大、小城

2、市大; 城市群、城市带逐步形成和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三)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快,呈加速发展的态势,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内地向沿海、山区向平原、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向城市,70%流入大中城市,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的一个首要问题。,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原因: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信息技

3、术的广泛普及),1、城市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活动:城市应当优先发展的交通工具?,(运载量、速度、灵活度、污染),(城市规模、人口密度、道路状况),A公汽或电车,B小轿车,C地铁,D摩托车,主要 考虑 因素,A公汽或电车,B小轿车,C地铁,D摩托车,【P41活动:城市应当优先发展的交通工具? 】,主要针对交通拥挤、交通秩序混乱提出来的。 小汽车对个人来说改善了交通条件,提供了舒适的交通环境,但小汽车过多会造成交通阻塞,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小汽车低速行驶还造成能源浪费和尾气污染。 实行“公交优先”,公交车的大容量可提高社会效率,减少交通阻塞,还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2、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

4、环境的影响,城市是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水文),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河流) 。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破坏了生态环境(生态) 。,3、城市化过程对人类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对人类地理环境还产生哪些影响呢?,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5、。 景观的改变,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阅读P43“扩容与提质并重”材料,回答问题。 】,1、城市化过程中过度扩张现象的主要表现在: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大举侵占土地;城市人口膨胀等。 2、盲目开发对当地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耕地面积减小,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大批农村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等。,二、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病】,城市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哪些?这些污染产生了哪些危害?应采取哪些治理

6、措施?,【P44活动第一题】,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城市环境污染的类型,烟尘,大气污染,汽车尾气,光化学污染最严重的时间为一天中的中午前后,固体垃圾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波污染,1、城市环境污染的危害和治理措施,交 通 拥 挤,住 房 困 难,就 业 困 难,社 会 不 安 定,2、其它城市环境问题,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住房困难,2、其它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1)问题(“城市病”的表现),人类产业活动密集 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又叫城市郊区化,大城市,郊区、卫星城,推拉理论,3、逆城市化,4、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7、【补充】,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是上海控制城市中心区规模的有效途径)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控制污染物排放量,适当分散污染源;合理规划各类用地)。 大力加强绿化建设,上海的主要卫星城和浦东新区,(以上海为例),P44,1、破坏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违反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3、生态城市的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做到:统一规划; 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 尽量种植适生的本土草和树; 要花、草、灌、林相结合; 依法保护绿地。,2、因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上游失去了森林,则下游失去水源补充

8、,致使水资源缺乏;使河湖淤塞,增加了洪灾的机率,威胁中下游地区人口、农田、城市的安全。 城市是区域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区域环境受破坏,城市也会遭殃,产生一系列城市病。,【P45活动“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3、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大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4、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5、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6、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三、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P46,城市现代化:生态化和特色化,现代化城市要具备两个属性,即生态化和特色化。 生态化的中心是

9、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 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生态化 【P46阅读:昆明构建“生态春城”】,生态化 【合肥市环城公园一瞥】,1、集国内外第一流的专家,设计出一种高水平的普遍适合于中国的城市规划模式,先搞试点,再在全国大力推广。,探讨以下议题:,不切实际。任何高水平的城市规划模式,都不可能普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的国情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也不尽相同,城市发展模式应因地制宜,并形成城市特色。,2、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强调城市个性,建设特色城市,塑造出独特的城市风貌。,合理。,特色化【P47活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城市规划考虑因素

10、:,特色化,说一说它们的建筑风貌及形成原因,欧陆风情, 城堡, 草地, 花园,美国现代化城市, 摩天大楼, 发达的交通, 绿地,中国丽江古城, 雪山, 民居, 古瓦,阿拉伯风情, 清真寺, 古塔, 平顶屋,特色化 【你能猜出下列图片是在哪里吗?】,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不透水下垫面面积的日益扩大及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的日益增多,不但扰乱了城市区域正常的水循环,而且还导致了水质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1)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化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原有的透水地区(农田、森林、草地)不断被混凝土建筑物及沥青路面所取代。城市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的扩大,减少了雨水向下的渗漏,增加了地表径流流速,致使

11、地表总径流量和峰值流量增加,滞后时间(径流量落后于降雨量的时间)缩短。,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补充),(2)对水分蒸发的影响: 城市化不断加速,导致绿地迅速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使得地表及树木的水分蒸发和蒸腾作用相应减弱。,(3)对地下水收支的影响: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地下水收支量的失衡,地下水支出量远大于其收入量,结果导致了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即通常所说过分的地下水开采,引起区域性地面沉降。,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4)对水质的影响:城市化对水质的影响,主要是指生产、生活、交通运输以及其他服务行业排放的污染物对水环境的污染。,目前,发达国家均已采取了十分严格的排污控制手段,加之兴建大量的一级、二级污水处理厂,从而使城市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已得到控制。但城市河流BOD(生物化学耗氧量)水平仍远高于非城市河流。 与发达国家城市水质污染基本得到控制不同,发展中国家城市水质污染却十分严重,甚至于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经济承受力有限,所以城市基础设施的下水道系统不完备,其污染处理能力有限,先经济发展、后环境治理的方针,使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水质日趋恶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