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10 赤壁赋课件 语文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456543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3.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4.10 赤壁赋课件 语文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高中语文 4.10 赤壁赋课件 语文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高中语文 4.10 赤壁赋课件 语文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高中语文 4.10 赤壁赋课件 语文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高中语文 4.10 赤壁赋课件 语文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4.10 赤壁赋课件 语文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4.10 赤壁赋课件 语文版必修1(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赤壁赋 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犯人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苏轼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赤壁赋横空出世,诠释着人生的真谛。,陈情表 孝敬长辈,忠于朝廷,是古代君子立身行事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人们奉行于此,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相并论,认为“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正是李密,为我们解读了中华民族

2、传统的美德孝。,项脊轩志 中国的亭台楼阁无数,然而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往往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趣。项脊轩虽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但归有光却用爱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优美的悲歌。,*兰亭集序 园子依兰渚山而建,茂林修竹之间,一条条崎岖蜿蜒的小径全部用青石板铺砌,起伏之处石阶分明,园内建筑古朴而典雅,颇有江南园林之风韵。这就是兰亭,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名扬四海,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著名园林。王羲

3、之成就了兰亭,兰亭也同样成就了书法大家王羲之。,10 赤壁赋,相传苏东坡脸长、胡须又长又多,而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额头凸、眼窝深,兄妹两人经常以此互相戏谑。有一次,苏小妹正从闺房出来,苏东坡迎着她吟道:“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无底,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一听哥哥挖苦自己,反唇相讥道:“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未流到唇边。口嘴几回无觅处,芳草萋萋掩洞天。”戏罢,兄妹相视而笑。,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四川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文章著称,而以苏 轼成就最高。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 “三苏”。宋仁宗嘉祐二年,

4、苏轼中进士。,王安石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被外调任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朝,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方面列“苏黄米蔡”之首。, 背景呈现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衔

5、,实际上是以罪人的身份被安置在黄州。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他时时想从老庄哲学中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受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元丰五年(1082)的秋天,苏轼两次游黄州赤鼻矶,先后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本文即前赤壁赋。, 知识链接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选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作文

6、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属,通“嘱”,劝酒,缪,通“缭”,连结、盘绕,尊,通“樽”,酒杯,籍,通“藉”,零乱,结构助词,的,助词,补足音节,助词,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清风明月等,副词,本来,动词,险固,动词,使动用法,使稳固,形容词,顽固;固执己见,动词,流逝,动词,通“誓”,发誓,动词,去,消失,动词,跑,使起舞,使动用法,使哭泣,使动用法,向西,向东,名词作状语,攻占,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名词作动词,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这里指明月停留。,白茫茫的水气。,旷远的样子。,借指内心思慕、向往的人。,六、特殊句式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

7、之下 _ 徘徊于斗牛之间 _ 凌万顷之茫然 _ 渺渺兮予怀 _ 何为其然也 _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_ 而今安在哉 _ 而又何羡乎 _ 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_,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七、名句默写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_,诵明月之诗,_。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_,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_,而不知其所止;_,羽化而登仙。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_,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_。,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白露横江,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如怨如

8、慕,泣孤舟之嫠妇,_,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_。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_,羡长江之无穷。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_,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_,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逝者如斯,而卒莫消长也,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耳得之而为声,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1.如何理解“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首歌? 我的理解:歌的前句叙事写景,与月夜泛舟的情境相符合。歌的后句由前句生发,表现的是一种政治感慨,

9、在知音难觅的叹息中,已然包含了淡淡的哀愁。“美人”比国君,写出了苏轼忠君之殷切。忠君诚然是局限,但在苏轼身上却应一分为二地对待。忠君思想正是苏轼思为世用,希望为宋王朝分忧,有所建树的动力。这里面含有积极因素。“渺渺兮予怀”,正是作者思忠君用世而不可得的表现,因此才会“望美人兮天一方”。,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段话有何深刻内涵? 我的理解:照应文章写景部分,阐释了变与不变的哲理。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

10、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我的理解: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的。“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皎兮”吗?“美人”即心上思慕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吗?“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吗?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对美好事物、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感慨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

11、”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这“乐”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4.这篇文章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转悲为喜的? 我的理解:,5.“客有三悲,苏子二论”是赤壁赋理中见景、景中寓情的高妙之处。请你简要分析“客有三悲,苏子二论”的具体内涵。 我的理解:“客有三悲,苏子二论”的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出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客有三悲:一由古今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一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苏子二论:一为“何羡论”,一为“共食论”。在苏子看来,变与不变,无论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如

12、果从变的角度来看,岂止人生百年,顷刻即逝,就是向来认定的天长地久,其实也是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态;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那么,人对自然万物,非但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反倒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获得无限乐趣。此二论于论理中见景见情,显示出苏子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1写法归纳 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 苏轼的赤壁赋这篇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相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

13、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2技法指导 有的散文,以叙述写景为主,兼用其他表达方式,包括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等。“龙欲腾飞须妙笔点睛,文欲感人要匠心独具”在叙述写景中作适当的抒情与议论,就如同锦上添花,会使我们的表达更具特色,文章更具魅力。 (1)自然真切巧抒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是要把文章写得感动人,以引起读者共鸣。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含蓄却真切,即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咏物抒情、叙事抒情等。也可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倾泻出浓烈而真挚的情感,即直接抒情

14、。,(2)画龙点睛妙议论。在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一两句议论,往往能使文章熠熠生辉。议论是在文章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感受,可出现在开头,总领全段、全文;可出现在中间,丰富内涵;也可出现在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主题。记叙中的议论要建立在事实即记叙的基础上,要做到少而精,言简意赅,忌泛泛而谈,以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旨的作用。 (3)叙抒议三位一体。叙述写景中的抒情、议论与记叙要三位一体,水乳交融。叙事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只有选择典型、感人的事件来记叙,才能做到情缘事而发,议由感而生。情、理、事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要以抒情、议论之笔来叙事,收到笔笔含情、即事见理的效果。,3随堂练

15、笔 选取你生活中观赏景物的一个场景,写一片断,注意运用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不少于100字。 4他山之石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身处逆境,豁达乐观 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意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到“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多么开阔的胸襟!多么旷达的精神!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