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13 段太尉逸事状课件 语文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456542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4.13 段太尉逸事状课件 语文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高中语文 4.13 段太尉逸事状课件 语文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高中语文 4.13 段太尉逸事状课件 语文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高中语文 4.13 段太尉逸事状课件 语文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高中语文 4.13 段太尉逸事状课件 语文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4.13 段太尉逸事状课件 语文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4.13 段太尉逸事状课件 语文版必修2(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 段太尉逸事状,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故事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诗文方面互相欣赏的好朋友。在政治上也共同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后因革新运动失败,多次被贬。 元和十年,柳宗元又被调职任柳州刺史,刘禹锡则再次被贬谪到播州。柳宗元知道播州是个荒蛮偏远之地,条件极为艰苦,于是他给皇帝上书说:“播州条件恶劣,而刘禹锡尚有老母亲在世,需要他供养。如果我不代替他去播州,那么刘禹锡母子就再也见不到面了。因而,我恳请陛下批准让我和他交换。” 后来皇上虽然没有批准柳宗元的奏请,但最终还是对刘禹锡网开一面,让他改去条件较好的连州上任。,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 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

2、名文学家,字子厚,河东 (山西)人,亦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 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与韩 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如韩愈一样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又努力发展了人物传记、山水游记、寓言等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文体,创作出不少散文史上的名篇: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有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寓言散文有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著有柳河东集。, 知识链接 逸事状:“状”又称“行状”,是一种文体,用来记述某人生平事迹。“逸事状”是“行状”的变体。二者的不同在于:“行状”全面介绍一个人的生平事迹,“逸事状”则只记录逸事(即正史未载之事)。只录逸事,力求典

3、型,抓住两三件事写。所写之事应详细、确实,不可道听途说。行状一般只褒不贬,与史传不同(史传求全面)。这与写作目的有关。史传是对一个人一生作全面评价,而写逸事状的目的有三个:使史官录用,希望修史时为死者作传。向朝廷报告,为死者请求谥号。为死者写墓碑之文提供素材。逸事状有其固定格式,要求在文末写作者名字及写作目的。,“嗛”通“慊”,满足,“巽”通“逊”,谦恭,”通“邰”,今陕西武功县境,名词,陈述事实的一种文书,名词,判决书,名词,逸事状,表示语气,代词,那,动词,附着,这里是拴系的意思,动词,敷上,动词,涂抹,动词,致辞,陈说,动词,辞却,名词,言辞,介词,凭,介词,因,介词,把,介词,用,名词

4、作动词,暂时担任,使动用法,使坏,名词作动词,披上铠甲,使动用法,使放肆,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使动用法,使表达出来,名词作动词,这里是包裹的意思,使动用法,使败坏,名词作状语,亲手,亲自,意动用法,以为耻,指撒泼放刁,为非作歹。,财物。,指手和脚。,指财物礼品。,“生民”,避太宗之讳,指老百姓。,指长者。,羞愧。,6特殊句式 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_ 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_ 段公,仁信大人也 _ 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 _ 公幸教晞以道 _ 请辞于军 _,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判断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7名句默写 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 _;人视之

5、,儒者也。遇不可, _,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 _,备得太尉遗事, _,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未尝以色待物,必达其志,言信行直,覆校无疑,1课文第一段写“士卒无赖”“吏不得问”“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对下文表现段太尉有什么作用? 我的理解:课文第一段就向读者交代了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为下文写段太尉在恶劣的环境中主动请缨、为民除暴作铺垫,衬托段太尉的刚直无畏。,2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写了段秀实要求留宿军营一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节? 我的理解:段秀实用大义和利害晓喻郭晞,使郭晞心悦诚服,再拜谢罪,顾叱士卒说:“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郭晞到底有无约束部下

6、的决心,段秀实要探明白。留宿军营,既显示了段秀实的坦荡胸怀,又可考察郭晞改过的诚意和决心。,3课文第六段的描写表现了段太尉怎样的特点? 我的理解:,4.柳宗元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让段太尉的仁义功德能为史官所收集,流传于后世,但是在文章中有没有直接赞扬太尉的语句呢? 我的理解:这篇文章笔法简要明白,凝炼厚重。由于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为史官提供史料,所以使用的也是史传体例,没有多余的言语。对人物的抑扬褒贬,作者不加任何议论评价,而全部都是在叙述的过程中,通过对人物的神情言行的描写表现出来。,5这篇文章是如何将三件事组织起来的? 我的理解:本文精心选材,全文写了段秀实三件事,每一件事都表现了他的思想性格的一

7、个侧面。第一件逸事是“勇服郭晞”,详细记述了段秀实自荐平乱,只身前往军营,面对全身披挂、张牙舞爪的乱军,慷慨陈辞,抓住要害说服郭晞,又主动留宿营房,以凛然正气震慑乱军,每一步骤都突出了他的“勇敢”。第二件事是“仁愧焦令谌”,表现了段秀实仁义爱民的思想品德,第三件事“节显治事堂”,他对拉拢行贿早有提防,他的女婿实在推托不掉,不得已收下。,段秀实事后才知道此事,一面指责他的女婿,一面命令将大绫放在治事堂的房梁上,坚决不许把大绫放在家中。这件事表现了段秀实很有政治远见,颂扬了他的清正廉洁。三件事,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把三件事联系到一起,可以完整地勾勒出段秀实的思想品德:见义勇为、仁义爱民、廉洁清正。,

8、6本文结尾一段是否有损人物形象而有狗尾续貂之嫌?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我的理解:最后一段作者点出了自己的良苦用心,一是为了消除人们对段太尉形象的误解,二是怕逸事遗失不能还人物以真实面目。另外,最后补写太尉的外貌及习惯姿态等非常生动、形象,使段太尉从外形气质到品德胸怀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优秀人物的典型。因此尾段对于整篇文章是很重要的补笔,并非狗尾续貂。,1写法归纳 倒叙的运用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文章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采用了倒叙的方法。本文写了段秀实三件逸事,如果按事情发生的先后

9、顺序来安排结构,那么“仁愧焦令谌”一事在先,“勇服郭晞”在后,但作者叙事时有意将先后顺序颠倒,作者在最后一段点出自己的良苦用心,是为了反驳当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段秀实的污蔑。这些人编造“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贬低段秀实宁死不附叛贼的英壮行为,而作者为了突出强调段秀实临死不屈的行为绝非一时冲动,写道:“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另外将精彩事例先行叙述,也更能吸引读者。,2写法指导 倒叙的分类以及使用注意事项: 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

10、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3随堂练笔 用倒叙方式,写一段文章开头,不超过100字。 4他山之石 那是我上一年级时候的事。课堂上,同学们都在认真听讲,老师在分步骤讲解着应用题。突然,老师扑倒在地。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头讲起,刚直清廉,仁爱宽厚 段太尉逸事状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柳宗元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精心挑选了传主段秀实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个典型事例,再现了传主不畏强暴、关心民众疾苦、为官清廉

11、、知人识人有远见的形象特征。,在“勇服郭晞”一节中,一方是剑拔弩张的一群乱兵,一方是手无寸铁的一个小官,但段太尉临危不乱,抓住“副元帅一世功名将毁于乱军”的要害,正气凛然,慷慨陈词。晓之以理,明以要害,震慑了披甲卫士,说服了郭晞,平息了风波。 “仁愧焦令谌”一节,体现了段太尉的仁慈。焦令谌“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这是焦令谌公然向段太尉挑战示威,但段太尉仁且能忍,面对焦令谌的侮辱,以“忍”为自己赢得了斗争的主动权。,在“节显治事堂”一节中,段太尉洞察朱泚之心,拒不收礼,将礼物栖之梁木上,表现了他的清正廉洁。 适用话题这则材料适用于“刚勇正直”“宽厚仁慈”“清正廉洁”“忍耐”

12、“说服”等相关话题或材料作文中。,边官柳宗元 王茂长 广西柳州市的“柳侯公园”内有“柳宗元衣冠 墓”。这一景观,把我带到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元 和十年(815)。这年唐代宪宗皇帝将柳宗元谪为 柳州刺史。身处逆境的柳宗元,四年之内,在柳州区域,解放奴婢,禁止巫术,兴办学堂,垦荒打井,推广医方,栽树植株,种植草药,修建船只。我惊讶地发现,这位四十多岁的朝廷命官,竟是一个为民造福的实干家。他教沙塘人栽柚子,他给柳江人打水井,他帮瑶山人觅草药,至今文艺界蕴承着他的书法艺术,文学界借鉴着他的文学造诣,医学界验证着他的神奇发现:他有资格在中国历史上有一辉煌席位。,他出身官宦门第,然而凭着他的谦逊好学,聪明才智

13、,21岁即考得了进士,置身于治国安邦实践场上。在坎坷仕途路上,视贬谪为动力,视坎坷为财富,视边疆开发治理为己任;把百姓的脱贫致富视为目标,把国家的安定团结视为目的。正由于此,他不留恋京城内地,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走在坎坷崎岖的道途上。他丝毫不觉得是被贬被谪被罚而来的,他无丝毫垂头丧气、消极怠慢的表现。事实上,朝廷和官府的说客们,在动员他赴任边境时,也决不讲他是被贬谪而去的。柳宗元顾不得这么多,对此也无所谓。不,管是湖南的邵州、永州,还是广西的柳州,都是需要自己大显身手的地方,愈僻远、凄凉、冷落,愈是他高兴去的地方,他愈要把被遗忘的角落催醒激活,因那里百姓更苦,治安更差,边境的江山更要稳定,更要

14、开发与发展。正如他把清秀明澈的冉溪定为“愚溪”一样,他把自己当为“愚人”,心甘情愿地超越常人置身贫境之中,这对他是解脱,是安慰,是幸福。他如一只蜜蜂,在短暂的时间内,做了许多兴利除害的事情。他在柳州的几年内,竟写出了那么多光辉耀世的散文和书法艺术之作,超负荷地做出了那么多前无古人、后世无双的令人敬佩的业绩。毫无疑问,正是恶劣环境、动乱社会、腐败朝政才把为数不多的清官廉吏凸现出来,才成全和造就了一代文豪巨匠和艺术大师。,柳宗元逝世后,他的灵柩由他的朋友悄悄地由广西跋涉数月行程数千里运回山西老家,安葬费用是由他的朋友解囊支付的。他的名声赫赫远扬,他的廉政闻名天下,沿途的匪盗歹人无有一人去阻劫。柳宗

15、元那么一言不留地匆匆离去,柳州百姓无不震惊,似乎是场突如其来的天塌地陷的灭顶之灾,使他们极度痛苦与无奈。他们含着热泪,从四面八方赶来,捧着他遗下的衣服帽子,自发地像悼念亲人那样,挥泪隆重举行了他的衣冠安葬仪式。,我默默地站在“柳宗元衣冠墓”前,脑海中浮现出他做人当官的理念,浮现出边官柳宗元在南疆身先士卒,亲自动手惩贪官、治邪恶、栽树打井、行医垦荒等催人泪下的画面。我似乎看到他给韦中立悠悠谈论做人为师的场景,仿佛听见他给好友韩愈风平浪静地阐明当官做事的原则标准和申述朝廷如何选用人才和治国安邦的高见。 我静静地听着听着,慢慢地两眼湿润了,眼前竟出现了当年柳州一方的黎民百姓面对失去亲人“愚人”的悲壮

16、场面。,赏评 文章第一段交代被贬柳州、身处逆境的柳宗元对百姓的贡献,称赞他为“为民造福的实干家”。第二段主要介绍柳宗元如何对待被贬的事情,他把国家强盛、百姓安康当作自己的终极目标,全然不顾个人的得失,愈是偏远、凄凉之地愈是他喜爱去的地方,因为这里最需要安定。接着作者选取了一件逸事,柳宗元去世后,朋友支付安葬费,沿途没有一个歹人阻劫。这些都围绕着柳宗元的正直、廉洁展开。 文章高度概括了柳宗元的一生,赞美了他为民、为国的责任感,也表现了对他坎坷一生的同情。,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 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 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 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 滋味还堪养老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