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整理版.docx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450814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谣言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网络谣言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网络谣言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网络谣言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网络谣言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谣言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谣言整理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网络谣言的发生与传播摘要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介质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本文首先从传播对象、传播者、传播过程三个方面介绍了网络谣言的特点。然后,本文在分析前人的研究之后,探讨了网络谣言产生的理论原因和现实原因。之后,本文阐述了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心理动机。最后,本文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了控制网络谣言的措施。关键词:网络谣言、传播机制、社交动机、好奇心理、宣泄心理一、研究现状与意义(1)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定义一般来说,谣言是公开传播的未经证实的消息。在Allport & Postman(1947)的谣言心理学中提到,谣言是藉由人际间口语传播的一种陈述或信念,且是没有公开证据支持的消息。

2、在Peterson & Gist(1951)的研究中,谣言是在群众间针对各对象、事件或是符合大众兴趣的问题,而流传开来的一种说明或未经证实的解释。Schachter & Burdict ( 1955)认为谣言是一种利用蔓延或扩散的作用,暗地在人际互动间快速传递的扭曲沟通。刘建明(2001)认为谣言是众人传播虚假事件的行为,是众人无根之言的传播。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 (2)现有研究理论成果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新变种,其形成可以参考谣言的形成原因。下表给出了在谣言

3、的形成机制理论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几位研究者的理论研究成果。研究者时间 研究内容研究意义Allport&Postman1947谣言=重要性模糊性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克罗斯1953谣言= 重要性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指出了谣言受众的批判能力也是影响谣言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胡钰2000谣言= 关注度模糊度反常度指出了事件本身的反常性也是谣言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巢乃鹏、黄娴2005提出把环境因素加上去,从而由服务器端、客户端和中介环境构成信源的往复任意传播(3)研究意义网络是虚拟社会,但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密不可分,直接关系到现实社会的和谐稳定。俗话说,众口铄金。网络谣言扰乱人心,危害诚信,影响社会稳

4、定。只有重拳出击,才能还广大网民一个清静的网络环境。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1)研究目的认识网络谣言的三个组成部分:谣言对象、传播过程、传播者,把握三者之间的联系导出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了解网络谣言的传播,从微观和宏观层面给出建议,抵制网络谣言的泛滥。(2)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上网、调查和采访等方式收集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资料和数据;其次对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罗列出关于网络谣言发生的背景、动机、参与者、传播机制、措施等方面的信息;再次根据现有资料构建网络谣言的传导机制模型,多方位分析网络谣言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得出一般性结论,同时给出可行措施。三、研究内容 (1)网络谣言的特点从网络谣言的对象上看

5、,网络谣言有如下特点:一、与热点新闻时事相关。每一个热点新闻事件的发生,都会衍生出无数各式各样的谣言。例如2011 年3 月11 日,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核辐射能够通过大气环流飘到中国、碘盐能防辐射、大量畸形动植物的出现等谣言大量出现。二、有一定的文化和舆论背景,谣言的出现必然有它的社会背景。“7.23”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一遇难意大利人获得天价赔偿,2013 年12 月3日北京大妈碰瓷事件,这些与外国人有关的谣言的出现正说明了在中国外国人一般位于舆论的上游,是有一定特权的。三、经常接触但不很了解。前段时间,有人说肯德基用有6 只翅膀的变异鸡做成鸡翅卖给中国顾客,这在网上引起了疯狂的转载。

6、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有广大的市场,但是中国消费者却对肯德基等快餐店的具体生产流程不了解,所以才会滋生此类谣言。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网络谣言有如下特点:一、传播者可以匿名。一些社交工具、虚拟社区不强制用户进行实名注册,许多用户隐藏了他们的真实信息,同时虚拟世界没有道德和价值观的约束,相关法律体系尚未完善,这使得部分网民在网络世界中为所欲为,也使得网络谣言横行。二、缺乏理想思考,情绪极易激动。一方面,信息化时代,网民浏览一则信息可能需要3-5 分钟,动动手指转发一则信息仅仅需要几秒钟。网民缺乏对消息的真实性、合理性的考证,没有理性思考就转发了消息。另一方面,网络谣言的对象一般又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7、的负面消息。例如,前一段时间疯狂传播的艾滋针事件,网民在看到这条假消息后,可能会出现恐惧、愤怒等心理,而忽略了对其真实性的考证。网络谣言抓住了网民的这种心理大肆传播。三、盲目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心理学上的一种普遍现象。网络谣言的大肆传播也离不开从众心理的推动。在虚拟社区中,个人极易产生群体自我膨胀的现象,以为群体的决策是正确的,对敌对群体产生成见或产生全体一致的幻觉等。从传播过程的角度来看,网络谣言有如下特点:一、如果把网络谣言的传播比作网络信号的传播。“服务器端”是谣言的产生端。网络谣言多产生于社交工具、BBS 论坛、虚拟社区等;“客户端”是谣言的接受者,网络谣言的受众多是网民;“连接中介”

8、是谣言的传播通道,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网络传播和人际传播。网络谣言最初由网络进行传播,但是网民除了通过网络传播谣言之外,也可能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告诉自己身边的人。二、传播范围更广泛,传播速度更迅速,传播路径更复杂。正如本节开头所言,网络谣言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更加难以控制。(2)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1、信息的闭塞吴之如(2013)说到,谣言止于信息公开,信息闭塞、渠道堵塞是谣言盛行的一个很大原因。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各类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自己的生活状况,并给出决策。当信息渠道封闭、信息交流不再通畅的时候,人们出于对信息缺乏的恐慌,又难以考证信息的真实性,就会编造谣言

9、,相互流传。2、部分传播者恶意制造谣言网络上的谣言大多属于黑色谣言,即传递虚假坏消息、诽谤他人、制造骚乱的恶意谣言。一方面,谣言作为一种手段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商业战争中,其覆盖范围广泛,而且成本低廉,效果奇佳。另一方面,为了破坏社会的稳定性,一些极端势力如、分子恶意制造谣言。3、弱势群体发泄不满情绪当今的中国社会仍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处于劣势的一方会制造谣言,以赢得舆论的支持,完成自己对目前处境的不满情绪的发泄。谣言作为一种廉价的、效果显著的传播方式,在迅速传播中满足了弱势群体的发泄心理,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和力量。另一方面,弱势群体通过发布谣言,企图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改善自己的处境。(3

10、)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本文认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中的参与者有四类,分别是谣言的产生者、传播者、影响者和传播媒介。他们的职能以及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如下图所示。(4)网络谣言的控制措施网络谣言危害极大,所以必须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控制。本文从微观主体个人和宏观主体国家两个角度阐述网络谣言的控制措施。1、微观角度:谣言止于智者荀子中有一句话“流言止于智者”,意思是流言经不起推敲,智慧的人不会再继续传播流言。如果网络世界多几个智者,多对传播的信息进行推敲查证,那么将极大程度地消灭谣言。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智者呢?1、提高眼力,学会拒绝:首先,广大网友需要明白网络中传播的消息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有很大可能是

11、虚假的消息,所以要提高眼力,学会拒绝。2、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知识水平:分辨消息真假的前提是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人们都去疯狂抢盐。碘盐真的可以防辐射吗?学过一点生物化学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如果大家都知道这点常识,都不听信网络上的谣言,不进行传播,那么类似的事件将不会发生。3、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网民应该学习、了解、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一方面,在了解当今国家关于打击网络谣言的法律政策后,网民就不会轻易传播虚假消息。另一方面,如果在网络中公民合法的权益受到了侵害,也能够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4、提高道德水平,做到慎独:慎独的意思是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

12、也能够遵纪守法。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相关部门很难对其进行监管。但是如果网民都能做到慎独,不传播虚假消息,甚至勇敢地站出来批驳谣言,那么网络谣言便失去了它的市场。(二)宏观角度:谣言止于治者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需要国家的强制性介入。1、提高信息的透明度:现如今,政府相关部门对焦点问题、热点问题、敏感问题不处理不回复,漠视网民关怀,导致谣言横流。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公布消息,回复网民的问题,以此抵制谣言。2、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网络的虚拟性、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网络谣言的传播者产生侥幸心理。传播者感觉在网络世界中好像穿上了马甲,于是敢肆意制造

13、谣言、传播谣言,混淆视听、误导网民、祸害网络。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刻不容缓。3、加大监督力度:国家应大力提高网络监管水平,加强对相关网站的管理,提高网站管理、监督网络谣言的水平,在广大网民中开展抵制谣言的活动。4、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当今社会,国家应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公民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自律意识、法律意识。净化互联网的不良风气,从自我做起,才能从根本上抵制网络谣言的泛滥。参考文献1巢乃鹏, & 黄娴. (2004). 网络传播中的“谣言” 现象研究. 情报理论与实践,27(6),586-589.2胡钰. (2000). 大众传播效果: 问题与对策. 新华出版社.3胡

14、海涵. (2012). 从“谣盐风波” 看社会谣言的生成机制.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52(2), 63-68.4侯玉波. (2002). 社会心理学z 北京大学出版社.5刘建明. (2001). 舆论传播. 清华大学出版社.6吴之如. (2013). 谣言止于信息公开. 财政监督, (14), 80-80.7 Allport, G. W., & Postman, L. (1947). The psychology of rumor.8Peterson, W. A., & Gist, N. P. (1951). Rumor and public opin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59-1679Schachter, S., & Burdick, H. (1955). A field experiment on rumor transmission and distortion.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50(3), 363.10新华网.(2013).秦火火的网络谣言为何能火?http:/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