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七 第17讲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443164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PPT 页数:154 大小:5.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七 第17讲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4页
新(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七 第17讲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4页
新(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七 第17讲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4页
新(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七 第17讲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4页
新(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七 第17讲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七 第17讲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七 第17讲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1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 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 江苏专用,必修第二册,Contents Page,目 录 页,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考点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答题必背要语,热考视角,练出高分,考点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 方便、 转变。,平民化,表现,近代,男子:长袍马褂、西装、 装。 女性:改良后的旗袍。,中山,新中国 成立后至 20世纪60 年代中期,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

2、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 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 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表现,60年代 中期至70 年代末,特征:服饰的样式和颜色趋于单调。 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改革 开放以 后,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港台、 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 穿得个性过渡。,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2.饮食文 化变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

3、中 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 筑变化,(1)传统居室: 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 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 欧化的新式住宅。,四合院,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4.社会 习俗的 变革,影响因素: 、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 以及改革开放等。,辛亥革命,主要表现,婚俗,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 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仿效西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 主成为一种时尚。,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4.社会 习俗的

4、 变革,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主要表现,其他,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 步入社会。,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思维发散 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5、。,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题 全面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四大因素 (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2)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3)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4)中国政府推行

6、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四个突出特征 (1)受西方影响明显。 (2)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3)发展不均衡,如在空间范围上,在开放口岸、都市变化快、大,广大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变化慢、小。,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从主体上看,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农民阶层接受较慢,“不平衡”还包括近代习俗变化的不平衡。 (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

7、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交融,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3.社会生活变迁带来的三方面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讲史料 史料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

8、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导读 史料表明辛亥革命中宣传的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对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说明辛亥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练史料 史料 (2014天津高考,节选)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

9、尚研究,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探究:史料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答案 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 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1.(2014江苏高考)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

10、解析 漫画显示,图中人物剪掉一段辫子是“崇尚西法”,留下一段辫子是“保存国粹”。从当时的世界潮流看,保留辫子属于守旧,落后于世界潮流,因此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旧有观念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D项错误。 从留下一段辫子是“保存国粹”可知A项错误。 留辫子是专制的产物且不符合世界潮流,故B项错误。 答案 C,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2.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

11、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改革开放以后,西装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 因此,A、B、C三项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3. 20世纪初,一场“咸与维新”的“剪辫风”旋即扫荡中南重镇武汉,大街小巷,处处可闻“咔嚓”声。热情最高昂的学生军,“人人手执一柄剪刀”,过路者凡有发辫,统统剪子伺候。这主要是

12、由于( ) A.外国传教会的组织 B.留美幼童与学监斗争的影响 C.“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 D.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行,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解析 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有关断发易服的法令,推动了剪辫运动的发展。 答案 D,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4.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 ( ) 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 B.社会风俗的西方化 C.文明的交融与转型 D.对“文明结婚”的抵制,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

13、习俗的变迁,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解析 材料反映婚姻习俗发生变化,而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A、B、D三项与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 答案 C,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5.(2013重庆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梳理,深

14、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概括即可,主要把握关键词“多元化”等。第二小问,分析变化的原因时,要从变化的时间入手:“20世纪80年代”,这显然是改革开放的结果以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变化。 答案 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

15、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考点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 迟缓得多。,1.交通工具的更新,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 初普及。,概况,公共交通,1906年, 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天津,考点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1.交通工具的更新,概况,公共交通,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 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2003年 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 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 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上海,轮船:1865年,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 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考点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1.交通工具的更新,概况,飞机,a.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 中期已形成航空网。 b.新中国成立后,全国 实现了飞机 的运营。 c.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 1.92亿人次。,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 速发展时期。2006年, 全线贯通, 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青藏铁路,所有省份,考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