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粤教版必修5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426181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粤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粤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粤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粤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粤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粤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粤教版必修5(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目标 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体会并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以分析探究引导写作。 了解本文的通讯人物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格,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导入,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请同学们先做一道数学题 中国水稻年亩产量是600斤,假如我们每人每天需要0.5斤的水稻作为口粮,那么,一亩水稻一年能养活几口人?,0.5*365=182.5斤 600/182.5=3人 我国目

2、前人口大约是13亿,水稻种植面积约2.3亿亩, 我们每人每天需要0.5斤的水稻作为口粮,请计算水稻的年亩产量达到多少斤才能够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0.5*365=182.5斤 182.5*13亿=2372.5亿斤 2372.5/2.3=1000斤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何谈经济建设。所以,谁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谁将无可辩驳地成为名垂青史的功臣。,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举国瞩目,这是当时的一段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

3、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二、走近人物:,1、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

4、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2、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1964年提出利用水

5、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水稻杂交研究。 1973年与他人合作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1971年突破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 1976年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十一亿亩,增产稻谷一千亿公斤。 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3、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荣誉:,见讲练稿的内容,三、走入文本,如果要为这样一位获得了如此多的殊荣,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的优秀科学家撰写通讯,该从何下笔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喜看稻菽

6、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人物通讯的基本常识,作为一名高中生,从读者的角度我们应该知道一篇通讯它“写了什么”,培养自己的筛选信息归纳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从作者的角度我们应该明白一篇通讯它“怎么写的”,从中学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学会写作通讯。下面,我们就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来分析这篇人物通讯。,1、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

7、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2、问: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提示:(1)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突然,他那敏锐

8、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1964年7月5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提示:(2)具体、典型的事例,2001年春节刚过,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1960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9、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1993年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问: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提示:(1)导语小标题(布局谋篇精细、巧妙)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导语中

10、:“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接着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而导语与后文是总分关系。,导语点明人物、时间、事件,及人物的工作成果、意义。 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 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道德操守、准则 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个人理想、志向,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 语句精妙、 结构工整。 内容(深刻、突出主题)、 形式(灵动、赋予文采),提示:(2)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多种灵活的表达方式: 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

11、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总结:在当今高速、快捷的生活节奏下,网络媒体、电视媒体以其高效的发射速度、广阔的传播面积、新颖的视觉艺术、多级的听觉传导将新闻市场把持,作为处于略势的纸质媒体,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那就要发扬自己的优点,如通讯,生动性、完整性、深刻性以及尽量的时效性等特点,处于竞争的不败之地。,3、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请分析本文题目的特点。,正题,

12、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 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 贡献的赞叹。 副题,实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四、活学活用(写作练习),问:人物通讯的写作选取人物时有什么要求?,提示: 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 内容的通讯。 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 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问:是不是只有国家主席、航天英雄、科学家才能作为报道对象?,提示:不是。只要人物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高尚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把他作为报道对象。在我们走过的人生旅途中,除了与父母接触 最多外,就属老师了。作为桂山人,今天,我们就以感动桂山的老师为报道对象来进行人物通讯的写作练习。 时间关系仅写出标题和导语,高考模拟实战训练,通过学习这篇通讯,你对袁隆平有什么认识?从袁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