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区)2018届中考语文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9篇 桃花源记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421744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2.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地区)2018届中考语文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9篇 桃花源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山西地区)2018届中考语文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9篇 桃花源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山西地区)2018届中考语文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9篇 桃花源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山西地区)2018届中考语文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9篇 桃花源记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山西地区)2018届中考语文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9篇 桃花源记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地区)2018届中考语文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9篇 桃花源记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地区)2018届中考语文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9篇 桃花源记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9篇 桃花源记,山西专用,第9篇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版本及考情(人教八上21课,苏教九上17课,北师九下12课;2016年已考)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一、文学常识 陶渊明,又名潜,字无亮。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三、成语探源 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 2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 3无人

3、问津:原指没有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现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4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5落英缤纷:花瓣凋落、纷纷飞扬的样子。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景致。 6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指人烟稠密,也指一种安宁的生活环境。,四、重点句子翻译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其中没有别的树,芬芳的青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到处都是。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

4、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五、问题探究 1理解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_ (2)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_ (3)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_ _ (4)文中反映桃花源人民和平安乐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_。,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文中体

5、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理解运用。 (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的社会。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 作者虚构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和平宁静的社会,是为了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3)怎样

6、评价作者虚构的社会? 它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个社会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文章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A增添桃花源的神秘色彩;B.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5)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A问渔人从哪里来;B.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C.桃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D.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六、文章中心 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

7、活图景,从而寄托了作者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社会理想,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把文字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她们(听罢)都感叹、惋惜起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文

8、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到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 【解析】没有涉及“柳暗花明”。,D,【乙】小国寡民(选自道德经)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9、(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听得见,(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3【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原文完成下表。,【参考译文】【乙】缩小国土,减少人口。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珍重生命而不远走他乡。虽然有船只车辆也不必乘坐,虽然有铠甲兵器也无意陈列。让人民再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让他们觉得吃得甘甜,穿得美好,住得安适,习俗欢乐。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听得见,(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三、(2016丽水)阅读选文,完成题目。 (导学号:9673

10、2163)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甀。顶有口,状若员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臭过兰椒,味过醪醴。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 经营一国,亡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识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_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

11、。不进酒肉,数月乃复。 (节选自列子) 【注】甔甀(dn zhu):盛水的陶器。瀵(fn):泉水。醪醴(lo l):美酒。埒(li):山上水道。札厉:瘟疫。侪(chi):共同,一起。孳(z)阜:繁衍盛多。孳,繁殖,阜,通“富”,繁盛。,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俗好声 相携而迭谣 终日不辍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过则醉,经旬乃醒。 (人们)喝多了(神水)就醉,十多天后才能醒。 (2)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 (他)回到国内以后,(仍然)思慕那个国家,(以至于)怅然若失,精神恍惚。,/,/,4请概括“终北国”的特点,并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终北国”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理想的社会环境,这里气候宜人,环境舒适;人人平等,和睦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瘟疫,没有战争,没有病痛几乎是“大同世界”的具体描写,也是一个更为古老的“桃花源”,作者一方面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但在当时,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幻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