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418247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命题人:吕梁学院附中高一语文组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当“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黄培昭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经历的纪录片本周播放了最后一部分,那些接受“中式教育”的英国学生最终在各个科目中得到很好的成绩。不过,这期间引发的各种争议值得人们再度思考。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尴尬,实际上是在两个文明和两套社会体系坐标下,不同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等发生碰撞后产生的结果。英式教育,大体可称之为“快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在未来满足它的艺

2、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笔者曾到英国的一些中小学采访,还参加过家长会,发现学生们笑意盈盈的时候居多,少见眉头紧锁、满脸严肃。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非常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最常说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学校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施教,因而基础教育水平极高。学生们吸收了丰富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应试技能,这都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英国学生的数学等基础学科水平普遍较差,甚至要低于中国一两个年级。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看来,快乐也是有代价的。不能否认的是,貌似以“玩乐”为主的英式

3、教育,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这也对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进行学习、科研潜力的爆发进行了铺垫。笔者发现,英国中小学更注重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认为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很有需求。支持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相反,艺术、文学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唤醒他们心中的审美等,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学习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等方面,能够后来居上。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英国教育就是“放养”模式。他们认为若在“圈养”的框架下,学生们中规中矩,束手束脚,虽然营养丰富,但不得不面对未来“单飞”时能

4、力匮乏的窘境。不过,“放养”也是有规矩的。英国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并不低: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不一而足。这些活动使得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实践,实现了与社会的对接。当然,正像“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英教育发端于各自国土,符合本国国情社情。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有差异,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如果英国一味照搬中国的教育模式,即便如这次取得了好成绩,但“水土不服”就会引发纪录片中校长那样的抵触情绪;如果把英国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国,显然也根本行不通。看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才是应取态度。乐于学习而不“夜郎自大”,不

5、盲目妄议、指摘和贬损对方,才是教育的应有之道。 (摘自2015年08月21日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由于中英两国教育的理念、思想、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尴尬。B.英式教育虽然以玩乐为主,但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C.英国教育者认为将学生置于“圈养”的框架下,会令他们束手束脚,进而难以独自应对未来的挑战。D.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显示,英国的一些学生在接受了“中式教育”后,各个科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英式教育是“快乐教育”,英国

6、的一些中小学学生少有眉头紧锁、神经紧张的,总是笑意盈盈的。B.和英国的教育相比,亚洲国家的教育,很是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教育水平很高,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应试技能的把握上要优于英国学生。C.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是成正比的,英式教育较为注重对孩童天生好奇心的唤醒。D.英式教育是完全式“放养”,它反对“圈养”模式,开展很多活动使得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实践,实现了与社会的对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叙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施教原则,说明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

7、。B.作者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所以中小学应大力加强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用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C.中英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是有差异的,但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只存在适合和适应的问题。D.中英教育应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但直接移植别国教育模式,显然也根本行不通。二、文言文阅读(35分) (一)课外文言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甲】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

8、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9、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选自捕蛇者说)【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zhi)之,苛政猛于虎也!”(选自礼记檀弓)【注释】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扶着车轼。子路孔子的学生。壹似重有忧者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吾舅我的公公。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子路。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A而乡邻之生日蹙(窘迫) B以尽吾齿(牙齿

10、)C又安敢毒耶(怨恨) D何为不去也(离开)5.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若毒之乎 子之哭也B余将告于莅事者 吾舅死于虎C吾恂恂而起 夫子式而听之 D盖一岁犯死者二焉 今吾子又死焉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文“蒋氏大戚”的原因是作者说要“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蒋氏的乡邻“号呼而转徙”的原因是“赋敛之毒有甚是蛇”。B【甲】文引用孔子“苛政猛于虎也”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说明“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C【乙】文“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的直接原因是妇人之舅、夫、子均死于“猛于虎”的苛政。

11、D【乙】文中妇人一家有三口人被老虎吃掉却不搬家的原因在于“苛政猛于虎也”。7.用“/”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3分)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8.翻译下面两个句子。(5分)(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3分) (2)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2分) (2) 课内文言翻译(12分)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分) 10.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分) 1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3分) 1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3分)

12、(三)诗词默写(6分)13.沁园春 长沙中“ ”一句,表明了青年毛泽东不贪恋权力富贵,彻底革命的决心。14.劝学中“ ”一句,跟现代社会终身学习的提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15.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两句写出了选择老师的唯一标准。16.苏轼在赤壁赋借“客”之口感慨人生短暂渺小的两句“ , 。”三、现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舒翼“我深深怀念那个摩肩抵肘的时代。站在今日画了黄线的整洁月台上,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直到记起了从前那一声汽笛长啸。”这是作家余光中先生在散文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的一段话。正值春节,汽笛送来亲情的召唤,迎

13、回游子们归乡。在这场一年一度的中国人口大迁移中,火车是绝对的运输主力。在诸多交通工具中,人们乘坐最多的,还是火车。火车,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有人说,在空间上有两种东西永远让人类迷恋,一是故乡,一是远方。故乡安放着心灵的安宁,远方寄托着对未知的向往。火车正是一边驶向故乡,一边驶向远方。坐过无数次火车,但印象最深刻的,或许还是返乡那一趟车。那一列列返乡的火车停靠在站台边,熙攘的人流中,匆忙的脚步里,张望的目光下,涌动着的都是思乡的情绪。每一次看见返乡那趟火车,总觉得是那样可爱与亲切,仿佛看见了千里之外的故乡。在车轮与铁轨碰撞的“况且”声中,思乡的情绪便陡然在车厢里弥漫开来,它将驶向的,是你最熟悉也最温暖的故乡。火车是故乡,火车也是远方。速度的提升,铁路的延伸,让人们通过火车实现了向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