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银行2018年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docx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415192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商银行2018年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农商银行2018年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农商银行2018年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农商银行2018年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农商银行2018年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商银行2018年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商银行2018年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商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以及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本行章程,结合本行风险管理实际,特制定本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以及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一、 风险管理策略本行的风险管理策略主要包括: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补偿五个方面。(一)风险分散:即通过多样化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方法。在经营中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或同一地域的客户,使客户多样化,从而分散和降低风险。(二)风险对冲:即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相关的某种资产

2、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风险。(三)风险转移:即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如担保)。(四)风险规避:即通过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具有的风险。(五)风险补偿:即对于无法通过风险分散、对冲或转移进行管理,而且又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可以在交易价格上附加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事前(损失发生以前)对风险承担的价格补偿。二、风险管理流程。本行按照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制,将风险管理流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主要步骤。(一)风险识别:指借助

3、于各种分析方法,对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即确定正在或将要面临的风险。(二)风险计量:指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不同类别的风险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基于合理的假设前提和参数,计量所承担的所有风险,并采用压力测试等其他分析手段进行补充。(三)风险监测:指通过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确保风险在进一步恶化之前,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随时关注采取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的实现质量、效果。(四)风险控制:指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三、风险管理体系(一)本行董事

4、会是最高风险管理与决策机构,承担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董事会负责审批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和程序,确定可以承受的总体风险水平,督促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种风险,并定期获得关于风险性质和水平的报告,监控和评价风险管理的全面性、有效性以及高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二)监事会负责风险管理的监督,全面了解风险管理状况,跟踪、监督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内部控制工作,检查和调研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既定管理政策和原则的行为。(三)高级管理层主要负责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及时了解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并确保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恰当的组织结构、管

5、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水平,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种风险。高级管理层应明确与组织结构相适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结构,建立相应的委员会,明确本行所能承受的风险规模,建立有关风险管理政策和指导原则的档案和手册。(四)风险管理部门应全面掌握本行的整体风险状况,其核心职能是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告,重要职责是监控各类金融产品和所有业务部门的风险限额,有效识别风险因素,及时将其整合到风险管理的标准程序和模型中。(五)其他风险控制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实行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四、风险管理偏好本行通过对各种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在满足监管部门、存款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银行稳健经营

6、要求的前提下,促进本行安全、持续、稳健运行,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其风险偏好涉及的主要风险定量、定性指标如下:(一)本行风险水平类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一)流动性风险指标:1.流动性比例衡量本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不低于25%。2.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低于60%。3.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低于-10%。(二)信用风险指标1.不良资产率为不良资产与资产总额之比,不高于4%。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高于5%

7、。本行的不良率最低应满足该项监管标准,且应保持在较低水平。2.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高于15%。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高于10%。3.全部关联度为全部关联授信与资本净额之比,不高于50%。(三)市场风险指标1.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为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与资本净额之比,不高于20%。2.利率风险敏感度为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的影响与资本净额之比,指标值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根据风险监管实际需要另行制定。(四)操作风险指标衡量本行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表示为操作风险损失率,即操作

8、造成的损失与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本行将根据银监会具体政策出台后另行确定最低目标。(五) 风险抵补能力指标1成本收入比不高于45%;2资产利润率不低于0.6%;3资本利润率不低于11%。4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5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50%。6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7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五、主要风险管理及程序(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的重点主要是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信用卡透支、保函等业务。1风险识别。信用风险识别贯穿于业务调查、审查、审批等各环节。主要是对客户已提出申请但尚未实际发生信用业务的潜在风险加以判断、鉴定,权衡对比该信用业务可能给银行带

9、来的损失和收益后,决定是否对客户发生信用业务或以何种条件发生信用。风险识别分为定性识别和定量识别两个阶段。定性识别。主要是对客户一般情况的调查、了解,从整体上掌握客户如期偿还债务的意愿和能力。定量识别。主要通过财务比率分析、现金流量分析对潜在风险进行量化。在信用风险定性识别和定量识别的基础上,完成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再通过标准法或内部评级法等方法计量信用风险。以信用风险计量为基础,在符合信用发放的条件下 ,交由授信审批委员会审议后,并经有权审批人对该笔信用业务的潜在风险权衡利弊,最终决定是否与客户发生信用业务、以何种条件发生信用以及信用品种、期限等。2风险监测。通过各种监控技术,动态捕捉信用风

10、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其是否已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临界值。主要包括:(1)监测对象包括微观层面的单个债务人信用状况和多种信贷资产组合层面的信用状况。(2)监测的主要指标包括:不良资产/贷款率、预期损失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贷款风险迁徙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3)风险监测中要及时探测出预警信息,并提前采取预控措施。预警类别包括:行业风险预警、区域风险预警和客户风险预警。3风险控制。主要通过限额管理、信贷审批、贷后管理和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1)限额管理是对某一客户(单一法人或集团法人)确定的、在一定时间内接受的最大信用风险暴露。如某一客户的信用风险暴露超过既定限额

11、时,应采取更严的准入审批或更高层次的审批来处理。限额管理包括单一客户限额管理、集团客户限额管理、区域限额管理和组合限额管理。(2)信贷审批包括贷款定价机制的建立和贷款发放机制的建立。贷款发放机制坚持授权管理制度和授信审批制度。授信审批制度遵循以下原则:审贷分离原则,即授信审批完全独立于贷款的营销和贷款的发放。统一考虑原则,即对借款人所有可能引发信用风险的表内外业务风险暴露统一考虑和计量。展期重申原则,即对任何信用风险暴露的任何展期都应作为一个新的信用决策,必须经过正常的审批程序。(3)贷后管理通常采取贷款转让和贷款重组方式来控制信用风险。贷款转让是指本行将已经发放但未到期的贷款有偿转让给其他金

12、融机构,以分散风险、增加收益、实现资产多元化,提高经济资本配置效率。贷款重组是指当债务人因种种原因无法按原有合同履约时,本行为降低客户违约风险引致的损失,而对原有贷款结构(期限、金额、利率、费用、担保等)进行调整、重新安排、重新组织。(4)本行将细化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对信用风险分配一定比例或额度的经济资本。(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管理的重点主要是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信用证以及银行各类头寸等。1风险识别及预警本行在科学区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采取不同的风险计量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缺口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压力测试法、情景分析法、收益分析法和风险价值分析法等

13、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和计量。(1)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以防范、规避为主。(2)产业风险识别及预警。产业风险包括产业内在风险和产业外在风险。产业外在风险。通过对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及顺序、价格趋势、主要技术变化、上下游企业对产业的影响、政府管制方式变化的监测,总体判断产业的未来走势,制订相应的信贷产业策略。产业内在风险。在产业原则符合信贷策略的前提下,通过对产业内企业集中程度、企业间竞争态势、技术装备结构、产业供销方式、销售渠道、产业内国家重点企业状况的监测,客观分析客户在产业内的发展后劲、长期发展态势,以及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轨迹,作为决定是否对客户发放信用业务或以何种条件发放信用的重要依据。2风险监测和报

14、告本行风险管理部门应监测总体市场头寸、风险水平、盈亏状况以及市场风险经济资本配置及使用情况等指标,动态掌握本行的市场风险情况,并按一定的频率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3风险控制和化解本行应根据业务需求,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控制手段:一是采用市场风险限额(含交易限额、风险限额和止损限额)手段,使所承担的市场风险规模控制在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之内,使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与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二是采用市场风险对冲手段,通过投资或购买与管理基础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或完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金融衍生品来对冲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市场风险。三是通过配置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本来抵御市场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1)利

15、率风险化解。根据利率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各种头寸的结构,合理确定各贷款客户的利率水平。 (2)产业风险化解。通过对产业整体的统一授信,使该产业在本行的信用总额控制在一定限额以下,使本行信用总量在各产业间适量匹配。本行通过制定产业统一授信管理实施意见,定期和不定期调整分支机构的重点和高风险产业的总体授信额度。对超过统一授信的产业,压缩信用总量,以促进本行信用资产的结构优化。(三)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和外部事件四个方面。1风险识别。操作风险识别主要包括归纳收集、同行借鉴以及排列风险优先次序等。 (1)归纳收集。主要是对已发生的风险,查找是否由内控体系和规章制度失当形成,并对形成风险的原因进行归纳整理。查找的重点主要是认定有无主观责任人的信用风险。(2)同行借鉴。对比同类银行的内控体系和规章制度,查找本行是否有内控体系和规章制度失当之处。(3)排列风险优先次序。针对上述两种方法整理出的操作风险,按各类操作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形成风险的大小依此排列。2风险预警。本行通过强化内控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对操作风险及时预警。(1)信贷业务操作中主要的风险:调查、审查不严,向不具备条件的客户发放贷款或办理承兑汇票、信用证;对客户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缺乏约束;受理贴现要素不全的银行承兑汇票;担保手续不合法、不合规、造成担保失效或担保人免除责任;家庭共有财产做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