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86038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萧红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萧红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萧红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萧红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萧红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萧红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萧红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萧红,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生平,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萧红父亲张廷举,早

2、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生平,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乃莹。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生平,1

3、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父亲反对,毅然背叛家庭,来到北平,并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1931年2月初,因无经济供给,生活困难,萧红只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春节后她随家搬到阿城县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生平,1931年10月,萧红从阿城逃到哈尔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违心地与王恩甲一起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萧红困居旅馆,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并因此结识青年作家萧军。两人一见钟情。19

4、32年8月,松花江决堤,萧红得以离开旅馆,摆脱困境,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生平,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便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生平,1934年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

5、店与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他们向鲁迅先生介绍了东北的斗争情况和自身的遭遇,鲁迅先生也给他们讲了上海的斗争局势以及文艺界的情况,并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版。临别时,为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鲁迅先生将一些钱交给他们,并让夫人许广平将萧红的书稿带回。,生平,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此外,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作品,萧红等人的书稿不但被介绍到当时陈望道主编的太白、郑振铎主编的

6、文学,有时还转到良友公司的赵家壁那里。,生平,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生死场,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

7、丽和新鲜。”,裂痕,正当萧红、萧军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候,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这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使她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了写作。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决定用暂时的离别来弥补裂痕。1936年7月16日,萧红离开上海,只身东渡日本。,东北作家群,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 1937年9月28日,萧红、萧军与上海的一些文化人撤往武汉。在武汉,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也搬来与他们同住。萧红、萧军与从东北各地流亡到武汉的舒群、白朗、罗峰、孔罗荪等青年作家积极投身于抗战文艺活动,并在武汉形成一个很有影响

8、的东北作家群。,生平,1938年1月,萧红、萧军和聂绀弩、艾青、田间、端木蕻良等人应民族大学副校长李公朴之邀,离开武汉到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2月,临汾形势紧张,萧红、端木蕻良随丁玲西安。萧军后经延安也来到西安。在西安,萧红、萧军正式分手。此时萧红已经怀孕。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5月,他们在武汉结婚。1938年被视为萧红文学创作前后两期的分界。1939年1月,萧红又回到重庆。1939年冬,萧红和端木蕻良搬到黄桷树镇上名秉庄,住在靳以楼下。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嘴乐道8号。,生平,1941年4月,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回国途经香港,特意到九龙看

9、望病中的萧红。1941年12月8日,柳亚子先生应萧红之约去探望她。1942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1月15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第二天,萧红精神渐复,她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月22日,萧红与世长辞,在战火纷飞中,寂寞地离开了人间。,呼兰河传,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

10、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童话的王国,这是一个童话的王国,虽然语言仍不失其质朴,却着了重浓的色彩,色调斑斓,生机跃动,彩蝶飞舞,金光闪耀。而你也正漫步其间,接受灵魂的陶冶。正是这美丽的花园,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乐,自由的生活、造就了作者的热情奔放,而又坚强刚毅的性格。,梗概,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

11、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

12、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

13、来。,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呼兰河传的拟儿童视角,萧红的呼兰河传运用拟儿童视角,即儿童纯真与成人理性相糅的视角,去观照自己已逝的童年家园,用纯真的语言表现童真

14、童趣,透过儿童的心灵世界来窥探百味人生,隐含着作家深切的悲哀和苍凉的况味,充溢着一种成熟生命对人间冷暖的关爱,从而走向一种超越的精神高度。,呼兰河传的拟儿童视角,在中国现代作家的情怀中,大多凝聚着一种执着、真切、深沉的童年情结,这种情结是童年时埋下的长期萦绕在成年人心田的感情纠葛。岁月的波涛冲走了那些浮光掠影的印象,而这种情结却沉淀到了心底,潜滋暗长。当他们执笔为文时,这种情愫便自觉不自觉地流注于笔端。童年既给他们的全部创作带来源泉和养分,也促动了他们对儿童视角这种叙述策略的选择。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们都梦回童年,用童年的眼睛去看,用童年的耳朵去听,用童年的心灵去感知社会。,呼兰河传的拟儿童视角

15、,在呼兰河传中,如梦如烟的往事没有时序,一切都按萧红对童年的感觉进行组合与排列。通过十几年时间的沉淀和过滤,她留下了那些沉于心中最深刻的感觉碎片和回声,让它们重新显现,借此在情感的宣泄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在字里行间得到一种替代性的满足,即使那是与成年人冰冷坚硬的理性逻辑和客观原则背道而驰。,主题意韵:童年往事的回忆,穿越时光再度回首童年,所有尘嚣与浮躁都已被过滤,沉淀下来的是那些曾打动过作者并且在她的生命中留下印记的东西,点点滴滴都落在作者的心里,让她有一种诉说的冲动。她就那样努力地回味着属于童年的快乐和幸福。对童年往事的回忆,给她带来了宁静,她可以从不堪忍受的重负中突然解脱,专注于灵魂深处。,

16、主题意韵:童年往事的回忆,可对于萧红而言,心目中的童年、故乡始终是一个凄凉而经不住太多憧憬的梦幻。关于童年生活的记忆在萧红的成长中被逐渐美化、抽象化,它隐喻着萧红在艰难人世中心灵的疲惫无依和对归依的渴望。在尘世当中她仿佛重新发现了尘世,在时间的流逝当中她仿佛重新掂量了流逝的时间、轮回的生命,而这掂量使人心生怆痛。,呼兰河传另外一重意韵,呼兰河传描述了萧红的家乡呼兰河那一群“坟子似生,坟子似死”的人民以及他们愚昧、落后的生活。萧红从呼兰河人民对老中国的病态文明的继承、集体无意识的杀人两方面对他们身上这种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但她也通过作品展现了未被这愚昧的社会淹没的生命力。同时,她通过这种无目的、无意识的混沌生活状态,揭示一个清醒者的孤独。,两种笔致,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采用两种笔致建构起精美的艺术世界:用美化的方式抒写普通人对美好精神家园的憧憬,用写丑的方式展现启蒙者对健康人性世界的追寻,诉说着一颗不安的灵魂对美好个体生命的期待和对底层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