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的环境描写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83781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芦花荡的环境描写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芦花荡的环境描写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芦花荡的环境描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芦花荡的环境描写(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芦花荡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鉴赏指导芦花荡的题材来自于一段苦难抗日战争史,故事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开,情感基调理应是豪迈而悲壮的。但孙犁的艺术追求,将所有的故事情节安排在了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中,让读者避免了战争残酷与血腥的直接刺激,而能惬意地徜徉在人性的真诚与坚毅之中。因此他的小说被誉为“诗化小说”,自然环境的描写在他的文章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讲授这一课时,我意识到要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对自然环境的鉴赏就成为一个必然的突破口。自然环境描写,也叫景物描写,在一般小说中往往起到点缀陪衬的作用,容易被读者忽视。但景需为情而动,好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作用却甚大。在芦花荡中,景物描写俯拾皆是,

2、景物描写所具有的功能在课文中几近囊括。因此,处理好本课环境描写赏读也就等于是让学生掌握了记叙类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鉴赏。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6种,在课文中俱能找到对应的句段。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如“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开篇第一句,通过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时间是抗日战争期间。地点是芦花荡,这里并没有想很多抗日前线一样炮轰阵阵,而是安静异常。背景是此处为敌人封锁,即使晚上也戒备森严。“呆望”也看出尽管日军封锁甚严,但依然有很多活动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发生,让他们有点不知所措。2.渲染气氛:如“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

3、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连水鸟都只敢在晚上出来活动,白天得紧紧藏起来,更何况是人。由此一句,看出当时敌人的封锁有多严密,敌人的炮火有多可怕,人民的生活有多不安定,这也就渲染出令人恐惧的战争生活的气氛。3.烘托人物心情:如“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这在老头子大意致使大菱挂花之后,静谧的环境更烘托出老头字内心的愧疚与自责。4.反映人物性格:如“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这里不光是渲染了恐怖的气氛,还和紧跟着出场且显得悠闲自得的老头子形成鲜明的对照,衬

4、出他勇敢、自信的个人品质。5.推动情节发展:如“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正因为有埋的枯木桩子也才有在后面情节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钩子,正因为有拉长的水草浮动,也才消除了鬼子的戒备心,将钩子好好地隐藏起来。此处伏笔可谓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6.深化作品主题如“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在此句中,苇子很明显不光是植物苇子,它象征着这里的抗日军民,它“狠狠地往上钻”象征着抗日军民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也是全文主旨所在。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了解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并

5、不太难,难的是正确到位地判断和分析句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换一种说法,也就是他们的阅读能力还没有达到对照指导独立完成文学作品中鉴赏的水平。对于他们来说,知识点的教学必须结合感知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才能有所得。于是在教学中还必须建立一座言内之意与意外之意之间的桥梁。我尝试用两种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第一种,联想法。如“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这一段环境描写在老头子因大意致使大菱挂花之后,烘托除了老头子内心懊悔、自责的心情。因为自己犯错而使别人受伤害,从而产生内疚之心是人之常情,这不难理解,难的是这段描写“月亮”、“风声”的景物描与老头子内心的

6、情感有什么关联呢?这段描写是否必要呢?这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形成了一个思维上的跳跃区。忽视这个跳跃区的存在,直接让学生记住人物的情感,使学生得其所然不能得其所以然,这种做法很危险,它会使文本鉴赏的教学走向机械化,僵化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的文本面前他们可能会无所适从,也有可能会主观臆断。我的设计是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月亮落了的半夜”,感受“飒飒的风声”,然后让他们用一个词形容这种环境。他们都能说出“安静”、“静谧”、“寂静”这样的词语。我再抛出一个问题:一个人心里有心事,是热闹的时候老想着,还是安静的时候老想着?是忙碌的时候老想着,还是闲静的时候老想着?答案不言而喻,从而我让学生从自身的体会明白不是

7、“月亮”惹祸,不是“风声”惹祸让老头子心生愧疚,而是在经历生死攸关的大逃亡之时,顾不上愧疚,只有在安全了,安静了,才被愧疚之心折磨更甚。第二种,对比法。如“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是老头子对鬼子实施报复行动并且成功之后的一处景物描写。有的解读认为这烘托了老头子报仇后内心的愉悦。这种解读我认为就是想当然的一种理解,并且这种想当然完全无视了孙犁笔下血淋淋的故事本身。作者不写水中鬼子的流血与挣扎,不写鬼子的丧命,不写老头子凶神恶煞般的神情,不代表这些不存在。对于一件杀人的事情,即算再正义,如果产生的是愉悦的情感,那是非常可怕的。而老

8、头内心真实的感受是什么呢?我们要去“鲜嫩的芦花”、“紫色的丝绒”、“迎风飘洒”中去找。我抛出一个问题:全文多处写到芦苇,请找出写芦花的有几处?学生们找到只有一处。接下来的问题是:芦花和芦苇有什么区别?学生们就叽叽喳喳说开了,前面写芦苇的,有“直指向天上”,有“密不透风”,有屏障的作用,而芦花则“鲜嫩”、“柔软”、“飘飞”。再接下来我问:在通篇都是“密不透风”的芦苇之后,有一处芦花飘荡,你感觉到什么?有学生回答:痛快。对,纷飞的芦花,那是长期的封锁之后的一次透气,是长期的迫害之后的一次反扑。芦花这个物一直都在,但必须等到此刻方能入景,这就是情景相融的道理。利用景物描写的文本句段,巧妙利用进行教学,以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这样便可以达成有效教学之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