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案例中学语文咏雪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79988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案例中学语文咏雪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微案例中学语文咏雪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微案例中学语文咏雪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微案例中学语文咏雪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微案例中学语文咏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案例中学语文咏雪(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教育教学微案例的基本框架微案例:指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小问题,所采取的小策略、小方法、小技能。一、问题标题:简明扼要概括本案例所要解决的小问题(30字以内),.引导学生分析咏雪中哪个比喻更好更形象二、问题描述/呈现(不少于150字)简要描述: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您的“小问题”,并将问题中包含的表象和深层问题挖掘出来。世说新语第一则咏雪课上,当我问同学们“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个比喻更好,为什么的时候,一学生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我觉得撒盐空中差可拟更好!因为我们见过的雪都是冰晶一般的,像盐一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赞同附和。而正确答案应该是“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问

2、题:学生缺少观察,只关注到了盐和雪的颜色相似和雪落在里面上的状态,并没有领悟到大雪纷飞的轻盈之态,雪花与柳絮之间形似与神似统一的意境美。三、原因追溯造成“小问题”的因素有哪些?具体分析阐述。1环境因素,气候变暖之后很少下雪,即便下都是小雪或雨夹雪,那种如柳絮纷飞似鹅毛飞卷的大学学生见得很少,而且孩子不善于观察雪花在空中飞舞的具体形态,只看到地上的雪如盐一般晶莹堆积。2:孩子缺少观察感悟,文学素养不够,不能领悟到雪花与柳絮形似和神似统一的意境美。四、方法/策略选择或者技能应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填写,可以只写方法策略或者技能)搜集“柳絮纷飞”和“大雪飞扬”的图片,运用多媒体展示搜集相关古诗文,引导

3、学生感悟。点拨理解其蕴涵的意境美,引导培养学生读古诗文的感悟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五、实施过程(不少于500字)具体描述实施过程,并形成相应的文本,可以配合展示过程中的照片或者成果图片等。当学生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写出了雪的雪白晶莹,从而自己认为这个比喻更美并且绝大多数同学符合赞同的时候,我当时是有一点惊讶的,但是我在备课时候考虑到为了让孩子更直观的认知,在网上找到了大雪纷飞和柳絮飞舞的图片,我想这个可以让孩子有一个直观浅显的认知,与此同时,我灵机一动,既然孩子们在学古诗文,那么为什么不让他们回忆一些同样写雪花的诗歌呢?于是,我再一次提问有没有不同意见,这个时候,班里有个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站起来说

4、:“我觉得未若柳絮因风起好,是因为觉得读起来感觉美。”因为我平时怕他们不思考不允许大家买参考书,所以他虽然觉得美但并不能够说出美在哪儿。于是我抓住这个美字,让大家回忆一句还有哪些写雪的美诗文,这个时候,有孩子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动形象,比作花,很美。我说为什么落在树上像花开?这个时候孩子们都说雪轻才能落在树上像雪白的梨花绽放。这个时候,我打开图片,让孩子们看了雪花飞舞和柳絮纷飞的图片,再一次发问,结合刚才例子的分析,再看了图片,你觉得文中哪个比喻更美呢?这个时候,一同学站起来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更美,因为不但写出了雪的白,更写出了雪花在空中飞舞的姿态,特别轻盈美丽。”大家

5、纷纷鼓掌。我说:“你说的特别好,柳絮和雪花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这就是形神统一的意境美。同学们在阅读古诗文的时候,就要去感悟意境,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啊。”六、实施成效(不少于500字)简要描述:所选策略、方法及技能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矛盾冲突的化解)所起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有了不同的答案,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回忆其他咏雪的古诗文,我知道作为农村学生,他们平时积累并不多,能想到的也只有一两句,而“千树万树梨花开”又是耳熟能详的名句,他们说出来后我便顺势引导出雪是雪白的,更是轻盈的,学生心里已经大致明白了,而当我把“柳絮纷飞”和“雪花纷飞”的图片放出来后,他们更有了较为直观的感受,雪花在空

6、中飞舞,雪白轻盈,姿态灵动而优美,只有“未若柳絮因风起”最为贴切,形似和神似达到了统一。而把“撒盐空中差可拟”中,盐洒在空中,除了颜色是白色之外,却完全不具备这种形似和神似统一的意境美。当一位学生说出“未若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花飞扬洁白轻盈的姿态很美之后,大家纷纷赞同,给与了热烈的掌声。我于是顺势深化,提醒大家需体悟古诗文的意境美。 在教学中,我借助孩子已有的古诗文积累和先前搜集的资料图片,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进行拓展比较,更为形象直观,弥补了孩子们因为疏于观察和阅读所带来的理解不足领悟力不够,更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了“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中形神兼具的意境美。就此,学生理解了这个比喻为

7、什么更胜一筹,也理解了谢安的笑,是对谢道韫这个比喻的赞许和认可,结尾那一句对谢道韫身份的介绍也不是无用之笔,而是进一步凸显她的才华。我觉得学习的效果的可以肯定的,但是,这样的引导补充,并不能够取代孩子们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在今后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阅读习惯,提升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七、评价与反思(不少于750字)(一)所选策略、方法和技能是否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或冲突的化解)?有助的话,为什么?如果所选方法、策略和技能并未达到预期成效,是哪些原因造成的?(二)就上述分析,以及问题解决的现有状态,提出进一步的改进策略。通过这节课,我再一次深刻的明白:“学生是学习的发展和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

8、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我已经预设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形。在本课教学中,我本想利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读与说,顺势说出“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较之前者更胜一筹,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学生们老老实实地说出了自己的情况“忘了下雪时的情景了”,并且根据自己的认识,指出“撒盐空中差可拟”这比喻更好!这样的回答符合他们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符合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我想,出现这种情况,还是由于我们平时疏于引导学生观察,积累古诗文

9、,从而缺乏语文素养。在今后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阅读习惯,提升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而且,在面对新课程改革时,我们并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起的,还是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去左右学生的思维,备课时,没有充分的去考虑学生的学情。心理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表现的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环境里,在禁锢的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而学生,对老师或多或少都存在一种本能的戒备心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朋友关系,在中国这个特别重视师道尊严的国度里,似乎很难产生!学生往往顺着教师设计的思路,向着教师预定的目标前进,生怕触犯了教师的权威,这样,必然会限制他们的思维!本堂课上,学生所说的,是真话,是最熟知的感受,我想,“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何况,从学生语文积累的角度来讲,通过对雪的比较再分析,取得的效果比直接说出正确答案更好!更何况,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创设出良好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轻松、和谐、愉快的空间,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