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378165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4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0 诗四首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两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两首诗。,情境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盛唐时期两位著名的诗人李白、陈与义的诗作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其一) 。,作者档案,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

2、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课文解析精研细读,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课文解析精研细读,1.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3.齐读背诵。,课文解析精研细读,1.“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2.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

3、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

4、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课文解析精研细读,1.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课文解析拓展延伸,2.“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 3. “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4. 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 5.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 2. 写

5、岳阳楼之所在。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 3. 写举目所见。“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课文解析拓展延伸,4.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 5.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6、,课堂小结,陈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结构图示,渡荆门送别 首联 叙事 颔联 写景激动 颈联 欣喜 尾联 送别、思乡、惜别,结构图示,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首:地理位置 颔:登楼怀古伤时 颈: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暗写时局,悲从心来,主题概括,渡荆门送别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登岳阳楼(其一)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课时训练,阅读渡荆门送别 1.李白与杜甫,世称_ ,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7、。 2.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它交代了远渡的_和此行的_。 3.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 4.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5.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课时训练答案,1.李杜 2.记叙。地点、目的 3.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

8、入了无际的旷野。,课时训练答案,4.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5.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阅读登岳阳楼 1.C 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4.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