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75866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列小标题。2、抓住包公的语言、动作、神态,通过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教材简析包公审驴讲得是:刘五借以养家糊口的驴被小偷在市镇上换掉了;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识途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巧用计谋、对于穷人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能够从容应对。本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文章脉络清晰,通过“审驴”案使人们加深了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了教育。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难点: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设计总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

2、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时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然后自己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灵活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出示重点词句,能清晰简洁地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为他们的个性朗读打开通道。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包公审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语,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提示:谁 干什么 怎么样 )二、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事情的起因。 1.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3、刘五拥有怎样的一头驴?他是怎样对他的那头驴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请给这些词语做上记号。2. 谁能抓住这些重点词语来读一读?(个别读,再齐读)3. 可是这头好驴却变成了一头瘦驴!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的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说说好驴变瘦驴,刘五的心情怎么样?并用波浪线描写刘五心理活动的句子。(抓重点词语,品读,体会刘五的心情。)三、品读3-9自然段。1.刘五因为没法找到小偷,于是无奈之下便把瘦驴告上了公堂。才有了“包公审驴”!“审”什么意思?人们称这样的案件为什么?理解“闻所未闻”。千百年来,审案都是审人,包公却要审驴,驴又不会说话,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包公是怎样审驴的?)请同

4、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的3-9自然段,看看包公是怎样审驴的,并勾画出审驴相关的句子。生1:(抽读)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师:读了这几句话,你能说说包公用了什么方法吗?(板书 饿驴)师:包公此时会有怎样的表情?生:生气、威严、严肃师:怎样才能读出包公的威严与胸有成竹呢?想听老师读一读吗?如果我读得好,别忘了给我一点掌声哦!(示范读)你们肯定也可以读出包公的味道,试试吧!评价、抽生读、男女生赛读、齐读师:老师有一处不明白,书上说包公“想了想”,他想到了什么?生:驴和马一样

5、能识路,我先饿饿驴,再关它几天,打他一顿,然后把它放了,它准会去找自己的主人。师:我们可以在这句话的旁边批注些什么?动动你们的手,练习怎样做批注笔记。生:胸有成竹、足智多谋、见多识广师:包大人二审瘦驴又用了什么方法?(抽读说后)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使劲打!” (板书 打驴)师:打完之后呢?(抽读)包公下令道:“现在把它放了,随他爱上哪儿就上哪儿。”(放驴。板书放驴)小组讨论:包公审驴做的这三件事,分别都有什么目的?2、包公用这种奇招来审驴,结果怎样? (结果抓到了小偷,换回了好驴。) (板书破案)师:此时,你想对包公说些什么?师:我想请最有

6、霸气的同学来扮演包大人,选择一句包公说的话来读读。看怎么才能读出包公用奇招破奇案的威风严正、胸有成竹和沉着果断。(可以加上动作、神态) 3、故事中不仅包公用了计, 还有谁用了计谋?生:小偷也用了计谋追问:他怎样用计的?(把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与刘五那头毛色发亮的好驴调换了。板书:小偷 换驴)师:谁知道小偷用的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偷梁换柱。板书 偷梁换柱)。结果呢?被抓了。此时,你想小偷说点什么?(自作自受,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一环结,让学生合作抓住包公的语言、动作、神态,通过各种形式地朗读,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且还深入体会到了包公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并从中悟出

7、了一些道理。】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通过对课文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故事中小偷和包公都使用了计谋,但小偷耍小聪明,把计谋用在歪门邪道上,最终仍难逃法网;而包公却是为了伸张正义,所以他的美名得以传遍天下。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正途上。2、故事学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对于智谋的探索是永不停息的,古代还有很多关于智谋的经典故事,推荐给大家,可以课后来读一读。包公案、三十六计三国演义孙子兵法诸葛亮希望同学们能够借助古人的智慧,开启人生的成功之门!五、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包公:关驴打驴放驴 足智多谋 神机妙算小偷: 换驴(偷梁换柱) 自作自受 聪明反被聪明误说课稿子一、说教材包公审驴是北师大版

8、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智谋”为主题展开。包公审驴是这则故事主要写了刘五唯一的财产,养家糊口的驴,被小偷在市镇上掉包,刘五无奈之下,将这头驴告到官府,包公利用驴能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地“审”驴捉住了小偷,表现了包公断案如神。这则故事无论包公还是刘五甚至小偷都使用了计谋,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谋,把智谋用在正地方。 二、说教材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列小标题。2、抓住包公的语言、动作、神态,通过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三、说重难点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课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课文本身

9、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读懂故事不难,但是要深入体会和领悟包公的足智多谋,则需要学生从课文的细节描写去看去想。与此同时,“聪明应该用在正地方”,文中的小偷偷驴也使了一招“偷梁换柱”,这个计谋是否用得好用得对呢?故事中的是与非也需引导学生去加以辨别。因此,我明确了以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品评包公审驴中的足智多谋,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 四、说教学环节。在设计教学时,我重视的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写结合。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较为简练,分为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导入。第二环节:了解事情的起因。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学习,也就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抓住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

10、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围绕“包公为什么要审驴?怎样审驴?结果怎么样?)”进行认真读课文,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个人自由展示和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在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这一部分,我抓住“这头驴是刘五唯一财产,因此刘五像爱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通过这两部分对比体会刘五丢失毛驴悲伤、难过的心情。在包公如何审驴这个环节,我重点引导学生读“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

11、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了解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体会他胸有成竹,明确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 (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从这些句子中能体会到包公的断案如神、足智多谋。五、说课堂测评。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引导孩子们说出小偷和包公都使用了计谋,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六、说拓展延伸。本环节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还通过“小练笔”教学生另外一个做人的道德,那就是学会感恩!同时也让学生模仿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去塑造一个人,来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当然由于本人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在本节课出现的生成性的问题处理的不是太恰当,在学生朗读指导引导的不够,虽然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在读,但是读的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