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教案--猪的经济类型及品种.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75811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猪》教案--猪的经济类型及品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养猪》教案--猪的经济类型及品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养猪》教案--猪的经济类型及品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养猪》教案--猪的经济类型及品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养猪》教案--猪的经济类型及品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养猪》教案--猪的经济类型及品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猪》教案--猪的经济类型及品种.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猪的经济类型及品种一、内容:主要介绍猪的品种分类方法及各类猪的代表品种,国内外主要品种的外貌特征及生产性能,杂交利用等知识。二、目的要求: 通过理论教学及图片等观看、熟悉猪的分类方法,了解掌握国内外主要品种的外貌特征和生产特点,以及各主要品种的杂交利用的性能等。三、重 难 点:国内所饲养的主要品种外貌特征及生产性能。国内外优良品种的杂交组合。四、学时与教法:其中理论讲授3学时,观看品种的图片和幻灯片。五、教学过程: 一、品种概念:猪的品种概念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是通过人工选育产生的具有经济价值和育种价值的家畜类群。2、具有相对稳定的在一定条件下能巩固地遗传下去的各种特性。3、具有相对

2、的同质性。同一品种的猪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来源、外形、性能和生物学特征。4、具有完整的品种结构,并保持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品种的内部结构是指:品种内具有的品系、品族、亲缘群等,不同的类群。5、拥有足够的数量:根据全国猪种协作组规定,作为一个品种需要有纯种母猪1000头以上,符合育种指标要求的应在70%以上的繁殖母猪,种公猪具有50头以上。猪种是养猪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品种好坏可直接影响养猪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它对自然条件有一定的依附关系,并随着社会历史和经济的变化而消长存亡。据统计全世界家猪品种约300多个、这些现代家猪品种都是由野猪经世界各国人民长期饲养驯化而来,并形成适应世界各地的生长条

3、件的不同品种,猪的品种分类就是根据来源相近、性状和生物特性相同等进行分类。二、猪的品种分类(一)按自然农业区域分类:这种分类法主要用于我国地方猪种的分类,该方法于1960年在中国养猪学上由作者提出,1979年中国猪种编写组肯定了这个分类方法并在8385年出版的中国猪品种中,采用该法(并把作者提出的过渡型改为江海型)把我国现有的地方猪种分归六大类型。具体为:1、华北型(5个) 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北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内蒙、甘肃、新疆、宁夏、以及陕西、湖北、安徽、江苏等四省的北部地区和山东、四川、青海小部分地区。这一区域内一般气候较寒冷、干燥饲养粗放,因而使猪的体质健壮、体躯高大、四肢粗壮、

4、背腰狭窄、额间多皱纹,为适应严寒的自然条件,皮厚多皱、毛粗密、鬃毛发达、毛色多为金黑,繁殖力强(12头窝以上)生长增量较慢(12个月达100kg左右)。主要包括的猪种有东北民猪(东北)、黄淮海黑猪(河北等)、汉江黑猪(陕西)、沂蒙黑猪(山东)、八眉猪(甘肃)等。2、华南型(9个)主要分布在南岭与珠江流域以南,包括云南的西南和南部边缘,广西、广东偏南的大部分地区及福建的东南和台湾省。这一区域位于亚热带,雨水充足,饲料丰富且多以表绿多汁饲料和富含糖分的精料喂猪,从而形成这类猪体躯较短、矮、宽园、皮薄毛稀、鬃毛较少,毛色多为黑色或黑白花、体质疏松腹下重、背腰宽阔而多下凹、繁殖力(612头窝),性成熟

5、和体成熟较早。主要包括的猪种有香猪(云贵高原)、陆川猪(广西)、桃园猪(台湾)、五指山猪(海南)、广东小耳黑背猪(广东)等。3、江海型(7个) 主要分布在淮河与长江之间,包括汉水、长江中下游和沿海平原地区,以及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这一区域、因交通发达,农业丰产,饲料品种丰富且饲喂方法多为舍饲,所以形成了这一地区猪猪复杂,从体型外貌,生产性能上处于华北、华中过渡型而差异较大,毛色为黑色或有少量白斑,以繁殖力高而著称,经产母猪产仔数在13头以上,育肥猪12个月可达100kg体重。主要包括的猪种有太湖猪(上海等)、姜曲海猪(江苏)、虹桥猪(浙江)、阳新猪(湖北)、圩猪(安徽)等。4、华中型(

6、19个) 主要分布在长江和珠江之间,这一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足、自然条件较好,以水稻种植为主,其它精料和多汁饲料与华南地区相比较少,但也很丰富,精料中富含蛋白质的饲料较多,更有利于猪的生长发育。这一地区猪与华南型猪在体型和生产性能上较相似,体质疏松,背较宽且多下凹、四肢短、腹大下重、体躯较华南型大,毛稀且多为黑白花,一般产仔1013头窝,生长较快、肉质较好。主要包括的猪种有金华猪(浙江)、大花白猪(广东)、宁乡猪(湖南)、皖南花猪(安徽)等。5、西南型(7个) 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这一区域属气候温和、农业生产发达,是水稻、麦、玉米、豆类的主要产区,猪外形特点是头大、腿较组短

7、、毛以金黑和“六白”较多,少数有黑白花或红毛猪,产仔数一般810头窝。主要包括的猪种有内、荣昌猪、鸟金猪(我国唯一的红毛猪)等。6、高原型(1个)分布在青芷高原、高寒气候、饲料缺乏、终年放牧饲养、体形较小、体质紧凑、四肢发达、嘴尖长而直、皮厚毛长,鬃长发达且生有绒毛,产仔数多为56头窝,生长慢10个月可达25kgw。主要包括的猪种有藏猪。以上的分类方法能结合生态环境和农作制度,便于说明我国地方猪种形成原因,对我国地方猪种的分类比较确切为我国猪种规划与改良提供了一完的基础。(二)按经济用途分类:根据胴体中肉脂的比例及膘厚来划分类型。1、脂肪型:这一类型体和接近相等或长25cm左右,从外形上看,体

8、躯呈方箱形、宽大、深而不长、肉多、肉质细嫩、肥育早期易沉积脂肪。2、瘦肉型:体长论胸围长1520cm,从外形上看,体躯呈梯形,前躯轻后躯重,中躯较长,背腹线平直,头轻而小,后躯肌肉发达,四肢高长而结实。3、肉用型:体型特征介于二者之间,体长大于胸围615cm之间。比较指标脂肪型肉用型瘦肉型眼肌面积(cm2)19以下19-27.928以上瘦 肉 率(%)45以下45-55.956以上膘 厚(cm)5-73-5.02.5-3.0体长胸围(cm)5以下5-14.915以上这种分类方法在实践中有不足之处,因同一品种的猪在外形体上会有一定差异。同时,肥育时,营养水平,饲养方式都可造成胴体脂肪含量的不同,

9、况且在肉用型与瘦肉型之间亦难区分,随时代发展,脂肪型猪日趋消去,这种分类法也终将不在会使用。(三)按猪种的来源及培育方式分类:1、地方猪种:我国地方品种繁多(117个),但比较混杂,85年出版的中国猪品种上介绍有48个品种,但曾被国家认证推广的只有15个优良品种,其中太湖猪、金华猪、内、荣昌猪、陆川猪等曾影响较大、分布较广、最近国内小型猪被养猪和医学界重视起来,现有五个品种:香猪、巴马香猪、五指山微型猪、版纳微型猪、藏猪等。地方品种特点:繁殖力强、肉质较好、性情温驯、能大量利用青粗饲料,抗逆性强;但生长慢、屠宰率低、膘厚、背凹、腹垂、胴体中瘦肉偏少。体型上“北大南小”,毛色上“北黑南花”,产仔

10、数以长江中下游的太湖猪最高,向北、向南、向西均有降低的趋势。2、引入品种:国外猪品种约有200多个,其中在国际上流行只有10多个,许多国外地方品种在最近二、三十年内都以消亡,我国在十九世纪末期开始从国外引入猪种,这对我国猪种改良影响较大的有中约克夏、巴克夏、汗普夏、苏白猪、大约克夏、长白猪等,20世纪80年代起,又较多引入了杜洛克、皮特兰、拉康伯、大约克夏、长白猪、迪卡猪等,这些猪种在我国长期进行繁育和驯化,已成为我国猪种资源的一部分,但有的猪种因不适应市场的变化而被淘汰,目 前在我国推广的主要品种有:大约克夏、长白猪、杜洛克、汉普夏、皮特兰等瘦肉型猪。共同特点:生长速度快、胴体瘦肉多、屠宰率

11、高,但产仔数较少、肉质较差,对饲养管理条件要求高。3、我国新培育猪种: 我国是从19世纪后期,外国猪种的引进杂交开始培育猪种,也有的是利用原有血统不明的杂种猪群加以整理选育而成,至今新培育品种或品系约有38个,其中已通过鉴定的有12个,有6个品种曾作优良肉用型品种在全国推广。1982年前:哈白猪、新淮猪、上海白猪、东北花猪、新金猪、浙江中白猪、北京黑猪、汉中白猪、伊犁白猪8290年:三江白猪、湖北白猪、山西黑猪、泛农花猪90年之后:新荣昌猪系(95年),四川白猪系(95年),苏太猪(99年),光明配套系猪(98年),深农猪配套系(98年),军牧1号白猪(99年)等。目前在本地区饲养量大、瘦肉率

12、在56%以上。优点:与引入品种相比具有发情明显、繁殖力高、抗逆性强、肉质鲜嫩无应激综合症和PSE肉。与地方品种相比皮较薄,背腰宽平,大腿丰满,采食量大,生长速度、屠宰率和瘦肉率明显提高。平均产仔数9-12头/窝,20-90阶段日增重达600g,瘦肉率可达53%。缺点:因培育品种在选育程度上远不及引入品种,所以品种外形整齐度差,体躯(后躯)结构不够理想、生长速度及料重比、瘦肉率均低于引入品种。课后小结: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猪的品种分类,内容较多,但个品种之间差别很大,极易掌握。学员听课很认真,掌握很好。思 考 题:1、简述猪的生物学特性?2、简述当地猪的品种及主要生产性能和外貌特性?3、简述我国主要引进品种猪的产地、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4、猪各经济类型的特点是什么?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